NCREE-2025-003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5.0)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5.0)」(下簡稱本手冊)是以側推分析為基礎之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應用容量震譜法,求取結構物之耐震性能;延續TEASPA V4.0版,配合各結構分析軟體之功能,新增PMM非線性鉸功能,適用於高樓層或是不規則建築物受大軸力變化的行為。不規則結構受到單向側推,同時產生正交方向之變形,PMM非線性鉸能反映不規則結構雙向同時變形之行為。為方便工程師操作本手冊的非線性鉸參數計算,TEASPA V5.0提供單機版程式,不再受限於網路環境不佳而無法使用線上服務網頁之問題,惟使用單機版本程式,需定期至TEASPA線上服務網頁確認更新版本。
除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能力詳細評估,隨著建築物之老舊與設計規範之持續更新,臺灣既存的鋼構造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且近年來,國內採用鋼構造之新建建築結構逐年增加,未來鋼構造建築結構有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之需求。延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之原理,本手冊整合TEASPA-S V2.0內容,提供鋼結構關鍵構件行為模擬方法,以進行鋼結構耐震性能之評估。
本手冊是以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法為基礎所發展之評估方法,系屬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8.2節所認可評估方法之一。惟建築物屬耐震設計規範8.2節解說所稱「若目標建築物屬本規範3.1節所規定之類型,並且其地面以上樓層之第一模態有效振態質量比小於60%者,宜以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或其它經認可之方法,作為結構詳細評估方式」。另本手冊結構構造可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造、加強磚造或鋼構造建築物,惟使用者與工程師應負其專業簽證責任。
|
|
NCREE-2022-017 |
臺灣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
歷年來之地震災損報告均指出臺灣之中小學校舍為破壞最嚴重的一群建築物,因此儘速透過補強的手段來提昇校舍的耐震能力,實為當務之急。然而臺灣的公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有 3,621 所,而校舍建築高達 27,227 棟。若無經濟有效之方法,如此龐大的數量極易耗盡財源,而難以成功。故採取經濟有效之策略,按照輕重緩急之順序,全面地逐年提昇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方能解決此一問題。有鑑於此,教育部向政府申請專案經費,於2009 年至 2022 年投入新臺幣約 1,284 億之經費,全面地提昇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校舍計畫執行 14 年來,教育部已協助各縣市完成9,550 棟校舍之耐震能力提昇工程,其佔臺灣高中職以下校舍總數的 35%。如此高之工程鋪蓋率,此對臺灣校舍耐震能力之提昇確有助益。
臺灣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督導、管理及施作,全賴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與各級學校行政人員所完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受教育部委託,成立老舊校舍耐震補強專案辦公室,以提供技術研發與行政支援之功能。國震中心於 2003 年全力投入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準備工作,期間擬訂執行架構,並作技術與行政工作之整備。於 2009年開始協助教育部推動老舊校舍耐震評估補強計畫,而於 2022 年結案。故對國震中心而言,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為 20 餘年期的工作。本文即報告此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緣起、推動策略、整備工作、技術特色、執行情況、資料統計與計畫成效等成果。
|
|
NCREE-2021-019 |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分析模擬技術手冊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為建築中常見的構件之一,其具有高強度與高勁度之特性,在地震來臨時將承受較大之剪力,因而較其它結構構件更早發生破壞。所以對鋼筋混凝土剪力牆之側力位移曲線應作了解,方能充分掌握結構耐震能力評估之準確性。本手冊參考過去對於剪力牆及開口剪力牆之研究建議,以軟化壓拉桿模型評估剪力強度,並介紹引入簡化後之壓拉桿指標,且根據模型應變場估算剪力牆之剪力變形,所提出之簡化之剪力牆及開口剪力牆側力位移曲線。建議曲線大幅簡化繁複之計算流程,其與實驗結果比對具有合理之預測結果。此外,由於開口剪力牆側力位移曲線計算方式仍較為複雜,本手冊也提供計算示範案例,供工程師參考應用。本手冊介紹之剪力牆及開口剪力牆側力位移曲線,可合理估算構架中填充RC牆之強度,除可提供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用,對於新建建築之結構設計,可避免工程師低估RC隔間牆之剪力強度貢獻,而忽略填充RC牆對構架耐震行為之影響。
|
|
NCREE-2021-008 |
建築物耐震設計指南
從過去地震之震害調查,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員傷亡,肇因於建築結構之損壞及崩塌。因此,如果能確保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即可大幅降低地震之災害。「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乃建築結構耐震設計之依據,遵守規範,建築物之耐震能力即能達到一定的水準,由此可知規範之重要性。從歷次災害性地震中學習,再加上科技之發展,規範不斷修訂、更新,最新之版本為:內政部100.1.19台內營字第0990810250號令修正,自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生效,距今已十一年。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組織「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委員會」,由專家學者組成,就所提條文之修訂,討論其學理之合理性及實務之可行性,審查通過後,再送內政部營建署審議。截至2020年12月31日,12項條文修訂通過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審查,其中8項亦通過內政部營建署審議。經歷多項條文修訂,前後章節用詞遣字可能有不一致之處。此外,十一年後重新檢視當年的規範,各章節之間的條文格式、解說格式、圖表格式、參考文獻格式及專有名詞亦可能有出入。有鑑於此,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遂重整規範,納入12項條文修訂,統一條文、解說、圖表、符號及文獻之格式,提高其可讀性,供工程界參考。
|
|
NCREE-2020-010 |
受壓斜撐補強方法試驗研究
本報告係針對既有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結構補強,提供一新型的補強方式。近期地震勘災發現許多既有老舊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因為耐震能力不足而有所損傷,因此對於耐震能力有疑慮或是確實有不足的建築物必須執行耐震能力補強。在臺灣,對於鋼筋混凝土常用之補強方法如擴柱、翼牆、增設剪力牆或是磚牆等方法增加建築物的耐震能力。但是這些濕式補強方式常在施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噪音以及需要噪音以及需要求住戶遷離。這使得施工期間建築物內部無法使用,進而造成住戶或是使用者之不便。濕式補強方法造成的不便利性,使得難以在私人建物上推動耐震能力補強,因此需要發展乾式且能快速的補強方法,以有效推動耐震補強工程。
本報告擬介紹一使用挫曲束制斜撐(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BRB)與自行接合裝置之補強方法。此方法藉由自行接合裝置內彈簧預先壓縮之行程吸收BRB之拉伸變形量,以避免BRB產生拉力作用造成相鄰RC構件之拉力破壞。此外,藉由分析BRB相鄰RC構件的強度並依其慎選BRB之軸壓強度,用以避免軸壓強度過高造成相鄰RC構件受壓提早破壞。如此可透過BRB良好的韌性行為,可讓BRB提供之側力強度可與RC構架既有之最大側力強度直接疊加,以提供補強之經濟效益。另外透過自行接合裝置內部彈簧之預壓力,可使BRB與既有RC構架固結,減少介面錨定施工項目且賦予補強構件有可移動性。此對於結構未來空間之使用提供便利性。本報告對於此補強工法提供一設計流程,並執行一補強構架實驗驗證其可行性。
|
|
NCREE-2020-00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TEASPA V4.0)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4.0)」(下簡稱本手冊)是以側推分析為基礎之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應用容量震譜法,求取結構物之耐震性能;延續TEASPA 3.1版,配合ETABS及SAP2000等結構分析軟體之功能,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為P-M非線性鉸,透過柱斷面軸力與彎矩互制關係,計算隨軸力變化柱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能反映出地震下柱軸力之實際行為;針對構件耐震行為之背骨模型,本手冊更新鋼筋混凝土柱、短柱、短梁、無開口RC牆、開口RC牆、及開口磚牆等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為方便工程師操作本手冊的非線性鉸參數計算,國震中心與中興社合作開發一套輔助程式之線上服務網頁,輔助工程師進行模型構件非線性鉸設定、結構系統之耐震性能計算;本線上服務網頁可提供工程師依個案條件,擇需要檢核的桿件,輸出選定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計算書,以便進行檢核。
在耐震補強技術方面,參考地震勘災經驗,山上區公有市場軟弱底層結構,於2016年美濃地震後底層完全倒塌;而南化區公有市場因於震前有設置臨時支撐,在2016年美濃地震後未倒塌,顯見這些臨時支撐具有抗倒塌效果。可見若能於底層增加補強構件,雖僅為階段性補強,但至少能達到防止倒塌的目標。因此本手冊除了更新詳細評估技術外,也新增數個補強工法,可供各類型建築進行完整補強之選項。然而,若建築物因工程技術以外之因素,無法執行完整補強,本手冊也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八章,提供耐震階段性補強工法之設計程序與技術,並分別以案例操作說明完整補強或階段性補強,提供予工程師進行補強設計之參考。
本手冊延續TEASPA 3.1版,適用範圍不再受六層以下建物之限制,可適用一般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惟使用者與工程師應負其專業責任。對於平面不規則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建築物,採本手冊介紹之方法配合高模態及扭矩之考慮,可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分析結果。
|
|
NCREE-2019-015 |
2019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論文集(II)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於2019年12月9日在國震中心台南實驗室舉辦「2019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II)」。會中邀請2018年中,於本中心台北與台南實驗室各測試系統(振動台、反力牆與強力地板結構實驗室以及多軸與雙軸向測試系統MATS與BATS)進行實驗之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獲得之實驗研究成果。
本研討會提供一個可以交流與分享經由結構實驗而得之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希冀藉此會議,能讓國內學界人員在未來進行結構實驗之規劃與執行時能更收周詳與效率之功,亦能讓業界與政府單位能更加了解國內地震工程領域之最新研究趨勢與成果,以及國震中心可提供之服務。
本研討會共發表19個口頭演講與19篇簡要論文。研究主題涵蓋包括新型結構元件耐震性能;風機用薄管圓柱耐震性能;應用智慧型手機預警強震;高軸力下填充型鋼管混凝土(CFT)柱與大尺寸RC柱耐震性能;近斷層建築物抗倒塌技術研發(包括液態儲槽耐震性能與RC柱塑鉸力學模擬);利用高強度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筋、低降服強度鋼板等新材料製造之複合結構元件(柱、牆等)之耐震行為等等最新地震與結構工程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尚有其他實驗測試系統(包括BATS、南部實驗室振動台與大型柔性邊界剪力砂箱)之動力特性探討與評估,不一而足。
國震中心衷心感謝各研究團隊對本實驗成果研討會之鼎力支持,同時也對於能在地震工程研究發展過程中有機會貢獻棉薄之力感到與有榮焉。期望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與本報告之出版,能更加促進最新知識之交流與擴散,甚至創造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關等不同領域之先進能有更進一步對話之機會,共同提升地震工程在國內之發展與應用。
|
|
NCREE-2018-01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EASPA V3.1)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國震中心) 研發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 (推垮分析)」,已更名為「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aiwan Earthquake Assessment for Structures by Pushover Analysis)」簡稱 TEASPA,於 2018 年 8 月以前已發展至 V3.0 版,惟 V3.0(含) 以前版本均於柱構件兩端設置 M 非線性鉸,係以 (靜載重 +1/2 活載重) 作用下之單一軸壓力計算對應之 M 非線性鉸性質,並未考慮軸力變化對非線性絞性質之影響,因此建議適用六層樓以下建築物。隨著 ETABS 以及 SAP2000 等軟體功能逐步提升,國震中心於 2018 年度 5 月開始與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以下簡稱中興社) 合作,開發 TEASPA V3.1 版,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 PM 或 PMM 非線性鉸,依循柱斷面之軸力彎矩互制關係曲線,計算柱構件在各式軸力變化下之 P-M 非線性鉸參數。
為了比較 TEASPA V3.0 與 TEASPA V3.1 版之差異及合理性,國震中心及中興社分別採 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分析共 6 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低矮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小,用舊版 M 或 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不大,構件破壞模式差異也不大;中高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大,用舊版 M 或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相對較大,且構件破壞模式差異較大,以升級後 TEASPA 3.1 版的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執行耐震評估更能合理反映構件的破壞強度與變位。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可提供 P-M 或 P-M-M 非線性鉸設定以執行側推分析,背骨曲線的彎矩強度及轉角變位皆可依側推過程軸力變化而變化,合理反映非線性鉸軸力變化對側推結果的影響。升級後 TEASPA 適用範圍應不再受六層樓以下之條件限制。本方法適用於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的耐震評估,可供建築師、相關專業技師及專業機構等應用於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工作時之參考使用,使用者仍應自負其專業責任。
|
|
NCREE-2016-012 |
具橫向梁及版之新高強度鋼筋混凝土外部接頭耐震性能測試
本文為科技部補助整合型計畫「台灣新型高強度鋼筋混凝土結構研發」之子計畫「高強度鋼筋混凝土構架接頭耐震行為設計與分析模式」之部分研究成果。本年度為研究橫向梁寬覆蓋3/5柱寬及3/4柱寬,本研究按現行規範設計四座具有橫向梁及版之新強度鋼筋混凝土外部接頭試體,探討橫向梁對於接頭抗剪強度衰減之影響。試體採用高強度SD685、SD785鋼筋及70 MPa等級混凝土製造。測試結果顯示,現行ACI 318規範之接頭剪力強度設計公式沿用至高強度鋼筋混凝土構架接頭仍是保守可行的,而橫向梁寬覆蓋3/5柱寬仍具有部分之圍束效果,其接頭剪力計算強度可酌予提升。梁柱接頭區使用螺紋節鋼筋錨定器經實驗證明其錨定性能良好。
|
|
NCREE-2016-002 |
高強度鋼筋混凝土五螺箍柱及預鑄梁柱接頭耐震性能測試
以傳統普通強度鋼筋混凝土建造之高樓柱尺寸過大,浪費寶貴的樓地板面積,不符市場需求,導致高樓建築結構時常選擇鋼構造或是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參考日本經驗,高樓建築結構採用新一代SD685及785鋼筋配合高強度混凝土設計,可縮減柱斷面尺寸、增加跨度、避免浪費寶貴的屋內空間,併用建築預鑄工法,具有高技術、高經濟及高性能等諸多優勢。
本試驗採用高強度混凝土及高強度鋼筋設計2支大尺寸柱構件試體及4 座大尺寸梁柱接頭試體。柱構件試體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之MATS (Muti Axial Testing System)系統進行高軸壓下之反復側推試驗,柱圍束設計參考了加拿大規範(CSA A23.3-04)建議公式設定測試軸力值。試驗結果符合預期,2支柱試體強度衰減至80%時之層間位移角皆可以達到3%之韌性指標。
四座梁柱接頭試體模擬預鑄梁柱構件於現場澆築接合部之施工方式,試體梁下層筋採用不同型式續接或錨定,評估試體受反復載重下之耐震性能。本試驗採用ACI 374.1建議之測試方法及認可標準,在國震中心強力地板區執行反復載重試驗,結果顯示梁下層筋全部以錨定頭終止於接頭內埋置深度為1/2 柱深,或以SA 級續接器續接於接頭區或梁塑鉸區,三座不同型式錨定或續接梁下層筋之試體表現,包括層剪力-位移遲滯迴圈、強度韌性、裂紋及鋼筋應力發展等,均略優於梁下層筋連續貫穿梁柱接頭之標準試體。新預鑄接頭型式經試驗證明其耐震性能符合抗彎構架之要求,足供業界參考使用。
|
|
NCREE-2015-012 |
鋼構造校舍結構耐震初步評估
現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已有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及磚、木構造建築,並無適用鋼構造建築之初步評估法。然而,在高中職及國中小校舍常見之體育館及活動中心以及少數教學教室仍可能是鋼構造建築,為使此類型校舍有一初步檢核之方法,本研究擬定一套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適用對象為低矮型簡易型鋼構造校舍。本方法並不適用於樓高二層樓以上或建築物總高度超過十五公尺之鋼構校舍,對於此類鋼構校舍,建議直接執行詳細評估以判斷其結構耐震能力。本研究共計完成十棟鋼構造校舍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其評議結果可供主管機關作為執行後續作業之依據。
|
|
NCREE-2014-008 |
高強度鋼筋混凝土梁柱接頭剪力強度測試
本研究旨在評估現行ACI規範之構架接頭設計條款可否延伸應用於高強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我們先建構一個整合普通強度與高強度鋼筋混凝土耐震梁柱接頭反復載重試驗資料庫,詳細評估各試體設計參數與測試結果之關係。經由資料庫之參數分析,我們設計4座十字形及5座卜字形高強度鋼筋混凝土梁柱接頭試體,以反復載重測試接頭剪力強度之包絡線,評估接頭橫向鋼筋量對於剪力強度衰減之影響。測試結果顯示現行ACI規範之構架接頭規定剪力強度√(f_c^' )沿用至高強度鋼筋混凝土構架接頭設計,可以控制梁在2 %層間變位產生塑鉸而接頭破壞在4 %-6 %層間變位角,建議接頭橫向箍筋量不得少於ACI規範規定值且計算時須限制最大降伏強度不超過700 MPa較為保守,以不超過800MPa為限。在十字形接頭建議當梁主筋貫穿接頭時,接頭有效寬度內受梁圍束區域內,接頭之繫筋可減少甚至省略,不影響其耐震性能。
|
|
NCREE-2014-006 |
台灣典型街屋建築結構資料庫
根據歷年的地震勘災經驗顯示,台灣既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以街屋及校舍為損壞最嚴重的類型,以921地震為例,南投地區有近半數的街屋建築嚴重損毀或倒塌。當下一次強震來襲時,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有必要對國內既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進行全面體檢,並對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築物實施補強。
為了研究既有街屋耐震能力的評估方法,必須掌握此類建築的結構特性。本研究針對五層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的典型街屋建築結構進行大規模資料蒐集,主要目的為了解此類建築的結構特性,包括建築物的樓地板面積尺寸、常見的柱牆尺寸、樓層數等資料,並建立一個典型街屋建築結構資料庫,可作為後續開發評估方法、補強工法等研究的基礎。
|
|
NCREE-2013-033 |
後置式化學錨栓在低強度混凝土中之錨定行為
植筋工程經常於建築物補強中應用,補強工程之種類繁多,於翼牆補強以及剪力牆補強等工法中,植筋工程更是被廣泛運用。藉由對既有建築物結構進行植筋,進而將補強增設之結構體與既有建築構件相連接,以期發展出良好的結構耐震行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於臺灣校舍補強案例中,發現老舊校舍結構物常有混凝土強度偏低的問題,其平均混凝土強度大約為17MPa,因此探討錨栓在低強度混凝土中的錨定行為以及其適用性便成為本研究之課題。
錨栓可依其施工時機分為預埋式錨栓以及後置式錨栓兩種。預埋式錨栓為混凝土進行澆置前便完成安裝,適用於新建結構物;後置式錨栓為混凝土固化後進行錨栓安裝,於工程上具有許多應用方式。後置式錨栓於補強時可依其需要以及施工性選擇埋設孔位,對於新增耐震構件至現有結構體較具機動性及經濟性,於是本研究於錨栓之選擇上採用後置式化學錨栓作為試驗之用。
本研究在混凝土強度分別為5MPa、10MPa、15MPa之混凝土試體中,根據Hilti固定技術手冊以及NCREE校舍耐震補強植筋參考圖說之植筋深度建議,進行一系列的植筋及單向拉拔測試,共計105組。實驗結果顯示,對Hilti固定技術手冊建議之植筋深度,應注意其允許抗拉強度之規定;在良好的安裝與施工品質之下,NCREE校舍耐震補強植筋參考圖說之植筋深度,則可予以縮減為65%即可滿足設計要求。
|
|
NCREE-2013-032 |
鋼筋混凝土柱耐震圍束之研究
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興建高樓層建築逐漸成為新的趨勢,然而建築物越高,最底層柱構件須承載的自重越大,因而軸力越大。做為住宅使用之建築以鋼筋混凝土造較受歡迎,但若使用傳統的普通強度鋼筋混凝土來興建高樓層建築,最底層柱構件承受極高之軸力,其柱斷面必須放大設計,但如此一來將降低可使用之空間。若改為使用超高強度的材料,可以有效縮小柱構件尺寸,而增加使用空間,並降低建造成本。
對於位處地震帶國家之結構物安全,除在結構強度上要求外,尚須符合耐震能力需求。然而在高軸力的作用下,將降低鋼筋混凝土柱構件變形能力,又超高強度混凝土之力學行為較為脆性,上述兩種情形均會影響柱構件之耐震能力,如何對承受高軸力的作用以及超高強度混凝土柱進行圍束,以維持柱構件應有之變形能力,已成為重要的問題。依據過去的經驗,可以藉由增加圍束鋼筋量、改變彎鉤型式等改善其變形能力,至於超高強度混凝土柱則可使用高強度之鋼筋增加其圍束力。
國內現有的工程設計規範與ACI 318-08規範相似,規範所建議之柱圍束箍筋量公式若應用於高軸力作用下或高強度混凝土柱時明顯不足,缺乏位移能力的概念,應加以研究並進一步改善設計公式。紀偉凡在2012年曾提出柱圍束箍筋量之建議公式,改善了國內規範於高軸力作用下或高強度混凝土柱對箍筋量配置明顯不足之情況。本研究認為該建議公式對柱圍束鋼筋配置較為適用,因此以8座實尺寸試體進行測試,檢討該建議公式對高軸力作用下或高強度混凝土柱是否能維持應有之變形能力,並探討試驗之結果,期能修正該建議公式,提出一套有效建議設計公式供工程界參採使用。
|
|
NCREE-2013-031 |
臺灣中小學校舍結構耐震安全柱量比之研究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時有地震發生,而歷年災損報告均指出中小學校舍往往為強震下受損最為嚴重的建築群。深入了解校舍受損嚴重之原因,發現其多數呈一長排相連之樣式,此方向抵抗側力之牆量稀少,又柱設計常屬非韌性配筋,導致校舍受地震下之破壞模式常為一樓沿長向之短柱剪力破壞。
針對上述缺失,教育部於民國98年開始實施「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補強整建計畫」,並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技術與行政支援。本研究統計民國100年4月以前承攬者完成上傳之詳細評估資料,共4518棟校舍,藉由整理詳細評估資料庫的大量分析數據,篩選結構材料、系統與型式相近之老舊典型校舍,以統計迴歸直接找尋垂直構材量與校舍耐震性能之線性關係,以及探討樓層數等變因對耐震性能之影響。藉由統計研究,可定義校舍之安全柱量比,而柱量比係指一樓柱總斷面積和相對於二樓以上總樓地板面積之比值。在分析含磚牆構架校舍之後,亦可將磚牆斷面積轉換成相同抵抗剪力強度之等值柱量。最後本研究建議一快速保守之校舍耐震能力初步診斷公式,同時將建議之安全柱量比與相關文獻作驗證比較。
|
|
NCREE-2013-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三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此外,本手冊以三個附錄,分別介紹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之使用說明,及以某一案例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本中心於2008年出版技術手冊(報告編號:NCREE-08-023)後,陸續舉辦了多場講習會,並在講習會中收到許多寶貴意見與建議,於2009年更改部份內容,使此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教育部於2009年起提出「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持續投入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作業,計畫執行期間蒙獲業界青睞採用本手冊所建議之評估方法,作為耐震評估與補強之實用工具。三年多來,本團隊陸續蒐集業界之經驗回饋,故本團隊為使耐震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並接近實際情形,並針對部份傳統補強工法之標準圖說及施工注意事項加以闡途,出版第三版之技術手冊,並針對此手冊所提評估方法之名稱,於第三版中予以更名。
|
|
NCREE-2013-051 |
實尺寸雙層雙跨含RC牆結構受雙向剪力實驗研究
本研究為國家地震中心與美國德州休士頓大學的合作計畫,試驗計畫設計一座兩層樓三維足尺鋼筋混凝土含牆構架試體,藉由剪力牆的不對稱配置,來反應結構因平面勁度不對稱(stiffness irregularity)所造成的偏心扭矩效應。研究課題著重於結構行為進入高度非線性時,個別結構元件間複雜的互制行為及偏心扭矩效應,探討結構強度、裂縫發展、以及破壞模式產生之機制。該試體除梁、柱及牆等結構之外,並配置樓板,藉由樓板來達成傳力機制,以求更加符合實際結構行為。試驗所得之數據資料將提供OpenSees等非線性軟體,以近年研發成功的非線性材料模組進行分析,來進行各種評估方法之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當試體中的單柱進入降伏狀態後,平面勁度不對稱的現象更加嚴重,引發更大的偏心扭矩,至實驗後期時,結構中配置的剪力牆開始呈現受扭的行為,顯示當結構進入非線性階段後,剪力牆受力型態開始會有明顯的改變,除了承受面內剪力與面外的撓曲彎矩外,牆體本身亦會承受扭矩。
|
|
NCREE-2013-034 |
補強用鋼框架斜撐與既有RC構架之接合研究
在國內針對既存建築物的補強是非常重要,在傳統補強工法中,翼牆補強、RC剪力牆補強及擴柱補強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有許多空間及環境受限制的建築物較不適用傳統型工法,而以鋼框架斜撐補強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鋼框架斜撐補強工法在國內尚未有較明確的設計方式,其中鋼框架構架及混凝土構架之間的界面細節設計是個重要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針對界面細節中,探討化學錨栓的設計,規劃出4座補強試體及1座純構架。根據實驗之結果,構架柱底面之界面剪力摩擦破壞並無出現,應改為D區域剪力破壞進行設計。由於這次實驗當中,水泥砂漿之抗壓強度控管不當,導致強度過低,四座補強試體界面水泥砂漿最終都嚴重破壞剝落,尤以角落最為嚴重,因此在往後的設計中,須注意其界面細節的設計,改善界面水泥砂漿圍束的方式,並嚴格控管水泥砂漿之強度,使鋼框架斜撐能發展出理想之強度,而達到預期的補強效果。
|
|
NCREE-2011-033 |
國中小校舍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之統計分析及現地驗證
台灣既有校舍結構普遍耐震能力不足,惟其數量龐大,必須經由全面
篩選之程序以縮小範圍,由弱至強依序補強,以降低震害。
初步評估法乃篩選程序之一,具簡單、客觀之特性。初評方法須調查
校舍座落之震區、校舍之用途、結構之現況、結構之尺寸及一樓垂直構件
之斷面尺寸,據而算得其結構耐震之容量及需求,予以評分。本文自國震
中心校舍資料庫彙整相關資料,經統計分析,47.3%之校舍確有耐震疑慮,
18.3%略有疑慮,34.4%暫無耐震疑慮。典型校舍沿走廊方向牆量甚少,弱
軸分明;而非典型校舍之牆量在兩方向之配置較均勻,弱軸不明顯,故非
典型校舍之平均耐震性能指標為典型校舍之1.5 倍。一層樓校舍之平均耐震
指標最高,而三、四層樓校舍最低。以上統計結果可供教育部施政決策及
經費配置,其對震災來臨時,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惟結構耐震評估法相當多元,初步評估雖快速、經濟,但其實用性仍
有待商榷。國震中心從2005 年至2007 年進行了四所學校之大型實體結構
物現地試驗,包含花蓮新城國中、雲林口湖國小、桃園瑞埔國小、台南關
廟國小等。本文彙整相關數據,四棟校舍之現地試驗之載重皆為單向側推,
而地震之本質乃反復施載。在瑞埔國小之現地試驗中,針對同一棟校舍之
兩個試驗單元,分別執行單向側推試驗及反復載重試驗,比較兩者之容量
曲線,反復載重之最大基底剪力將為單向側推之97%;達最大基底剪力後,
反復載重之屋頂位移的增幅,為單向側推之50%。本研究以實算方式驗證
初步評估各項假設,其結果大部分均為保守。初評法之耐震指標約為實算
現地試驗33%至90%。
本文採用上述現地試驗與詳細評估之分析資料,轉化為基本耐震性能
與初步評估之結果做比較,驗證保守度依序為初步評估法、詳細評估法、
現地試驗,故初步評估法可為一迅速有效篩選校舍耐震能力之方法。
|
|
NCREE-2011-012 |
校舍磚構造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
現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方法僅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並
不適用於純磚構造建築物,然國內仍然存在不少磚構造建築物,特別是古
蹟或歷史建築,更具有保存的價值。本研究針對磚構造建築物研擬一套初
步評估方法,考量磚牆面外、面內、形狀及現況等四大因素,作為快速評
估磚構造建築物耐震能力之核心。本研究挑選8 棟磚造校舍進行試評,其
結果顯示皆須進行詳評,可做為主管機關決策之依據。
|
|
NCREE-2010-002 |
非韌性配筋鋼筋混凝土構架振動台實驗研究
1999年發生的921集集大地震中,許多老舊建築物於強震中倒塌了,其中更是不乏高樓層建築物,高樓層建築物的倒塌不僅造成其內部的財產損失,相較於低矮形建築物更容易造成周邊區域的傷亡。倒塌的建築物大多是因為柱之垂直承載能力喪失,檢視災損照片發現這些柱多數為非韌性配筋,即為柱箍筋彎勾非135度耐震彎勾,箍筋間距過大等圍束能力不佳的情形,如此配筋設計將導致建築物之消能與變形能力大幅降低,提高了建築物崩塌的機率。
因此,本研究為了探究老舊高樓層建築物之動態倒塌行為,遂參考80年代之醫院建築物,建構四座2.25縮尺之兩層兩跨鋼筋混凝土構架,在2009年三月於台灣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執行振動台倒塌實驗,實驗採用921地震歷時作為地震力輸入。試體設計有別於以往之鋼筋混凝土倒塌實驗,關注焦點在混凝土柱之破壞行為,本實驗除了可以觀察到鋼筋混凝土構架之倒塌行為之外,亦可觀察到結構之梁,柱和梁柱接頭的互制作用等。四座試體設計變化參數分別包括柱之配筋形式、接頭圍束情形以及軸力加載大小。同時,透過實驗配置中之預軸力加載以及側向慣性力的加載,我們可以觀察到高樓層建築物一、二樓構架之動態倒塌行為,以模擬高樓層受震崩塌之行為。
本文將著重於實驗結果與數據討論,同時也將探討試體構架之整體破壞模式。在振動台測試後,未來將針對分析模型的結果與實驗數據進行比較,比較結果將可以凸顯出分析模型的受限和不足之處。本研究實驗結果將可以提供豐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物倒塌資訊,以協助修正現有分析模型,對現有的鋼筋混凝土構架的受震行為有更好的預測,並且可以提出更經濟的改進對策。
|
|
NCREE-2009-026 |
全國中小學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資料庫建置(二)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從民國92年即受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制定出校舍之耐震能力提昇作業流程,針對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分成四個階段,簡易調查、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補強設計及補強工程。其中發展出來的簡易調查表主要由學校行政人員使用,並已先針對台北縣市展開調查,其結果顯示簡易調查能有效的挑選出耐震能力有問題的校舍,而這些有問題的校舍將可由專業人員進行後續階段的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補強設計及補強工程。
前幾年計畫中主要建置了「校舍耐震資訊網」,並納入簡易調查、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於同一平台。而在本年度計畫中主要為協助各縣市政府推廣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補強設計及補強工程之作業,並開始施行全面性校舍普查工作,建立補強工程之網頁回傳表格,持續接收及維護各縣市上傳之耐震評估與補強設計資料。再利用透過校舍耐震資訊網作為教育單位、專業人士及學術研究者意見的交流,提供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及學術單位作為校舍評估及學術研究之參考依據,讓政府的經費資源能夠作最有效的運用,使所蒐集到之相關評估資料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
|
NCREE-2009-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最後,有三個附錄,分別介紹使用的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使用說明及以一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在民國97年出版08-023手冊後,陸陸續續舉辦了許多講習會,而在這些講習會中收到許多的意見與問題,故本手冊彙整了由這些講習會所提出的意見與問題,經過了討論後,做了一些更改,使此耐震詳細評估的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
|
NCREE-2009-025 |
在地震力作用下非韌性鋼筋混凝土構架倒塌行為研究
921集集大地震中為數不少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嚴重受損甚至倒塌,並造成重大之損失。倒塌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大多都因為柱之垂直承載力喪失所致。從受損的柱發現多數為非韌性配筋,意即柱箍筋間距過大或不具備耐震135度彎鉤,而使得這些柱可能無法具備良好之消能與變形能力。因此,本研究為了要了解非韌性配筋之鋼筋混凝土柱其動態倒塌行為,遂執行四座單層三跨之非韌性配筋鋼筋混凝土構架振動台實驗,並採用921地震記錄作為輸入之地表加速度歷時。每座構架試體均由兩根韌性柱與兩根非韌性柱所組成,而變化之參數包括非韌性柱主筋在柱底端搭接之有無,與在非韌性柱旁採用翼牆補強等。
實驗結果顯示撓曲強度主控之非韌性配筋柱,其在撓曲強度達到後,大約在3.5%至4.0%之層間側位移才會開始側力強度之衰減,而剪力破壞發生之位移約在4.5%至5.5%左右。此顯示即便是低軸力、非韌性配筋且撓曲主控之鋼筋混凝土柱,其仍有不差之位移能力。另一方面在剪力破壞後,柱體之垂直承載能力開始下降,而喪失之垂直承載力可藉由構架來進行軸向載重之重分配。
非韌性配筋柱底端其3號主筋若採用30db之長度進行搭接,柱體之標稱彎矩強度可以發展出來。由於搭接所造成之握裹劈裂破壞,會使得柱體在單一方向產生大量之位移但強度可維持之特殊現象,不過在另一方向其位移能力則明顯小於未搭接之柱體,因此因搭接破壞造成之大量位移僅能夠在單一方向出現。30db之搭接長度應只適用於六號或六號以下之鋼筋,且必須採用甲級搭接型式,方可確保滿足現行規範之要求。
在非韌性搭接柱旁增設翼牆,除了增加柱體之初始勁度、最大側力強度外,在延長柱體之位移能力、延緩側力強度之衰減與增加整個構架系統之穩定度上,都有顯著之效果與貢獻。在翼牆與柱體之交界面處,需注意其界面剪力強度是否足夠,如此柱牆一體聯合作用之機制才能有效發展出來,也就不會因界面破壞造成柱牆脫開,使得補強效果大打折扣。
在分析方面,本研究建議了一套鋼筋混凝土梁、柱桿件之力傳遞機制,與側力位移曲線之評估方法。前者係考量構件之尺寸,箍筋的配置與混凝土的強度來決定桿件中D區域與B區域之大小,此與現行ACI 318-05規範只看構件尺寸來劃分D、B區域之觀點不甚相同。經與既有梁之測試資料庫比對後顯示,現行規範之方法簡單且有效,而本研究建議方法雖較為複雜,但其確實考量剪力之傳遞機制與相關破壞模式,故有再研究發展之空間。本文建議之側力位移曲線之評估方法,係先計算桿件之強度以便區分破壞模式,共分為撓剪破壞與撓曲破壞兩種,而各自都有其所對應之側力位移曲線。建議之側力位移曲線與四個試體之實驗曲線比對,顯示兩座原型試體有較好的預測結果,但在搭接試體與翼牆補強試體則無法反映出因搭接破壞引致位移放大之側力位移關係。
本文之最後一部分,係將目前既有之側力位移曲線預測方法與實驗曲線進行比對,以確認各方法在動態倒塌構架上之適用性。結果顯示Zhu et al.有最貼近實驗側力位移曲線之預測,而現行規範ASCE 41之修正版本仍屬保守,卻已大大改善FEMA 356 在位移預測上過於保守之缺失,並且也修正FEMA 356初期勁度過大之問題。
|
|
NCREE-2009-015 |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分析方法(推垮分析)
本文參考美國ATC-40建議的耐震能力評估方法,即所謂的容量震譜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來評估六層樓(含)以下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此法可以充分表現出結構物的非線性行為,使建物的耐震能力不再只由「強度」決定,而是由「強度」與「韌性」一起貢獻。
容量震譜法的震譜曲線是由推垮分析(Pushover analysis)所得到的容量曲線,再經由單自由度模態轉換獲得。要以非線性分析程式模擬出建物的非線性行為,端看結構元件上所設置的非線性鉸來表現。本文即參考美國規範FEMA-273及ASCE 41-06定義非線性鉸的方式,給予一套經試驗驗證的非線性鉸設定參數。此外,由於非線性分析程式無法在版殼元素上提供非線性鉸的設定,故本文亦利用將RC牆轉為等值寬柱、將磚牆轉為等值斜撐的分析模式,使得牆體結構亦能提供抗震能力的貢獻,真實反映出建築物的實際結構行為。依據以上的理論基礎,運用MATLAB程式編譯軟體將以上的各種塑性鉸設定方法,撰寫為耐震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並提供給工程實務界的工程師選擇使用,以取代較繁複的手算過程。
本文針對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完成的現地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並與其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耐震詳細評估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確性。經由分析的結果顯示,本文之分析方法可以模擬結構物的強度與受震行為,且本文的非線性鉸設定方法亦改善了非線性分析程式內建之非線性鉸過於保守的缺陷。
|
|
NCREE-2009-011 |
2008中國汶川地震事件勘災報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規模8.0之地震,其震央位於東經103.258°、北緯31.119°,距離成都市西北西方約90公里。汶川地震重創四川、重慶、甘肅、湖北、陜西與雲南等地區,造成至少69000人死亡、370000人受傷、18000人失蹤,約536萬戶建築倒塌、2100萬戶建築損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8451億元。在交通設施方面,共計約28000公里的道路、656座橋梁嚴重損毀,成都雙流機場也因跑道震裂而被迫暫時關閉。汶川地震造成重大災害之縣市集中在鄰近震央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以及廣元市等地級行政區。
為能蒐集汶川地震之震災資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隨即於震後兩週派遣柴駿甫博士與林主潔博士,結合台灣工程界菁英共同組團,以「台灣工程界協助震災重建家園協會-川震服務先遣勘查團」名義,於5月27日啟程前往四川成都,在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以及四川省各級台辦的接待安排下,與當地土木建築界的專家們舉辦座談交流,並深入災區進行勘災作業。隨後,本中心又再度派遣葉勇凱博士與林克強博士,於6月29日隨同「台灣工程界協助震災重建家園協會-川震服務團」啟程前往四川成都,勘查災區建築受損情況,並出席在四川省建築科研院舉辦之「川台工程界地震受損房屋修復加固研討會」,分別針對台灣在校舍補強及現行規範的情形提出簡報。與此同時,本中心蔡克銓主任亦受福州大學邀請前往映秀災區進行勘查。7月15日,本中心黃世建組長與劉光晏博士亦應香港科技大學之邀,連同台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以及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等學校之教授,啟程前往四川成都,由四川大學土木系接待並規劃勘災考察路線。此外,本中心劉季宇博士代表蔡主任,受邀以WSSI (World Seismic Safety Initiative)專家的身份,前往北京、四川成都與自貢等地區,參與10月26-31日舉行之RADIUS+10-Phase 1任務。本報告係概述汶川地震之震源機制,並匯整本中心各勘災團隊有關建物與橋梁的勘災成果,藉由他山之石,期能對國內地震工程研究有所啟發與警惕。
|
|
NCREE-2009-007 |
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配合行政院「振興經濟新方案—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教育部提出「加速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針對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校舍中有安全疑慮者,進行補強;或補強不敷成本效益者,進行整建。預計於四年內,大幅提升校舍之耐震能力,為下一次大地震之來臨,作好準備工作。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彙整多年來在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成果,編訂成冊,佐以範例闡述耐震評估及補強設計之流程,「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NCREE 08-023)。為使工程師認識並了解本中心研發之評估方法的理論架構,分別於2008年10月在台北、高雄及2009年1月在台中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講習會;為使工程師熟悉詳細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遂再於2008年11月高雄及2009年1月台北舉行「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容量震譜法)實作講習會」,均獲得工程業界廣大迴響;另為使工程師熟悉補強設計與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特於2009年3月台北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本手冊提供擴柱補強、翼牆補強、剪力牆補強及複合柱補強等四種經濟有效且經試驗驗證可行之補強方法,供工程師參考。由於待補強之校舍數量龐大,補強工法必須經濟、有效。校舍經補強設計後,必須檢核其耐震能力,以符需求,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團隊開發出一套自動化輔助計算程式,供工程師參考,相關輔助計算程式可於網址http://school.ncree.org.tw/school 免費下載使用。
為使結構工程專業人員熟悉前揭四種補強方法之設計與分析,故將實作講習會之簡報整理成本報告,以提供工程師進行耐震補強設計時作為參考。
|
|
NCREE-2008-032 |
校舍建築物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探討校舍結構利用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之靜態單向推垮現地試驗與分析。試驗內容主要闡述校舍建物使用預力鋼棒補強工法之過程及說明試體製作、規劃之細節,針對試驗過程各階段之破壞情形、並以補強與原樣試驗試體之結果做耐震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得知,此預力鋼棒補強設計方法能夠有效傳遞預力,提高建物之抗側力能力,進而明顯提升建物之耐震能力與水準。本補強工法經現地試驗結果驗證為國內低樓層校舍建築補強之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
本文內容除了提及試驗結果與補強效益外,亦對預力鋼棒補強試體做非線性推垮分析求取容量曲線並進行耐震能力評估。
|
|
NCREE-2008-033 |
校舍建築RC擴柱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所呈獻的是經由校舍建築現地靜態單向側推試驗,得知利用RC(reinforced concrete)擴柱補強窗台柱後之成效,其中囊括補強設計與施工細則。由試驗結果顯示,在施工品管完善使得新、舊構材連結良好且力量傳遞連續的前提下,校舍之窗台柱經由RC擴柱補強能有效提升強度、韌性及能量消散量等耐震性能,並符合規範需求,且將原樣試體之剪力破壞模式改善為撓剪破壞,為國內中低樓層校舍結構補強中,一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隨後將試驗試體進行推垮分析及耐震評估,不但得到與試驗結果行為吻合之分析容量曲線,並且建立了一套合理、可靠的耐震評估方法。
|
|
NCREE-2008-034 |
校舍建築構架式鋼板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其耐震能力。而此補強方式是在原結構弱抗震能力之柱梁構架上包覆鋼板,即於校舍平行走廊方向之窗檯柱補強及左右橫梁補強,規劃補強理念是提高柱在平行走廊方向的抗剪能力,以及上下樓層鋼板之連續性。
經由靜態單向側推之現地試驗結果顯示,鋼板補強之校舍比未補強校舍的耐震能力,最大強度約提昇了110%,由1444kN提升至3054kN,而抗震消能提昇約2.20倍,顯示其強度與韌性皆明顯上升。此方法不僅施工容易,且不影響結構物之原尺寸及原有功能。於實驗後證明,更確認此補強方式可以提高抗剪能力,所以對於現今的老舊校舍,鋼板補強是一個不錯的補強方式。
此外,本文使用ETABS對於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與耐震評估,並與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所使用之分析方法的正確性。而經由分析結果的呈現,可顯示本文的分析方法對於模擬校舍建築物的強度與耐震行為,有非常好的可靠度。
|
|
NCREE-2008-035 |
全國中小學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資料庫建置(一)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歷年來受教育部之委托,將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設計之工作分為三級:簡易調查 ; 初步評估 ; 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其中發展出來的簡易調查表主要適用於非專業人員使用,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為專業人士所填寫。
於本年度計畫中主要建置了一「校舍耐震資訊網」,納入簡易調查、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於同一平台,並提供校舍耐震能力與補強相關之研究及論文的下載、填寫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設計表格操作手冊的下載、查詢資料庫現有之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設計資料、將統計分析後的結果用圖示化展現等。此資訊網將成為一公開的共享資訊平台,透過此平台可作為教育單位、專業人士及學術研究者意見的交流,並提供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及學術單位作為校舍評估及學術研究之參考依據,讓政府的經費資源能夠作最有效的運用,使所蒐集到之相關評估資料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
|
NCREE-2008-044 |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是國內第二次執行之建築物現地實驗,其與花蓮縣新城國中現地實驗之差別,首在以加載方式施加軸力,使柱構件之破壞,呈現出較接近柱之行為;其次是試體有標準構架、標準構架含RC翼強及標準構架含磚翼牆三種,便於比對觀察其行為;另外,口湖國小現地實驗採推垮方式進行,可獲得完整之推垮曲線。
雲林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在頂層位移達到達16.6mm時,總側向力約為0.98 ;在頂層位移達到28.5mm,總側向力 為2897kN,崩塌時總側向力為0.23 ,屋頂位移360.3mm;實驗結果顯示,變形主要集中於一樓,一樓具有全部之塑性變形,二樓大多為彈性變形,由側推載重位移曲線可知降伏平台段很短,整個線型與柱構件之剪力破壞模式較為相似。
比較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與新城國中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窗台柱在強度點後之行為主控整個側推曲線之趨勢。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之窗台柱承載之軸力0.11 ,為新程國中之窗台柱承載軸力(0.07 )之1.57倍,但窗台柱之破壞模式與新城國中窗台柱相同皆為撓剪破壞。新城國中柱之高寬比( )為7.83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為4.83,新城國中窗台柱明顯較口湖國小窗台柱細長並承受較低之軸力,因此韌性也較佳。故雖然二者皆屬撓剪破壞模式,但在強度點後新城國中側力位移曲線有明顯之平台行為,破壞點後勁度之衰減亦較遲緩,整體線型較接近撓曲破壞模式,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由於窗台柱之軸力較大且高寬比較低,故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則較接近剪力破壞模式。
口湖國小RC翼牆補強試體之最大強度2750kN(位移48.4mm),與標準構架試體之最大強度2119kN(位移56.4mm)相比較,後者位移減少8mm強度增加631kN(30%)。而含磚翼牆試體,比起標準構架試體約增加778kN(37%)之側力強度。實驗結果顯示兩種翼牆在提昇韌性之幫助上,均無顯著之效果。
觀察現地實驗中各構件之破壞序列,由其垂直傳力機制改變,可知當校舍結構在窗台柱斷裂後,其所無法承載之軸力,透過強力版梁之傳力媒介,將軸力傳至鄰近長柱(隔間牆邊柱),由隔間牆及其邊柱承載軸力繼續側移;當隔間牆邊柱喪失垂直承載能力時,整個建物皆壓在隔間牆上繼續側移,直至崩塌。
至目前為止,所執行之現地實驗,皆為靜態側推,其所獲得之推垮曲線,是否能充分反應地震之動態特性或應如何進行修正,實有待後續繼續執行擬動態實驗之研究以驗證之。
|
|
NCREE-2008-028 |
台灣傳統建築直榫木接頭補強之力學行為
直榫木接頭是台灣傳統木構架建築結構中最常見的接頭類型之ㄧ,本研究進行直榫木接頭試驗以探討其力學特性,並針對直榫木接頭之結構弱點提出適合古蹟木構架接點之修復與補強工法,經由實尺寸試驗以探討不同補強方案之補強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直榫木接頭之榫長越長則彎矩強度與旋轉勁度也越高,但直榫木接頭所發展之最大彎矩強度僅為樑斷面的8.2%,顯示直榫木接頭之彎矩強度低,因此本研究遵循「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精神,基於對原有形貌最低衝擊下,提出可重覆拆解施作之補強工法,來改善傳統木接頭之受震能力。試驗結果顯示,利用插銷方式進行補強時,採用一根插銷之補強效果較佳,柱材之撕裂破情形較不嚴重,補強插銷之設計應恰當,且同時須考量柱樑的強度容量。利用圍束方式進行補強時,以鋼絞線圍束補強試體之彎矩強度表現優於以藤箍圍束補強試體,乃由於藤箍之勁度較低,且藤箍無法如鋼絞線般將樑柱接頭緊密綑緊。利用螺栓方式進行補強試驗發現,一般制式墊片及螺帽均會造成木構材局部承壓變形,使墊片沉陷,以致螺栓無法發揮其拉力強度,本研究所提出的錐型墊片及矩形墊片均將可有效改善局部沉陷現象,並有效提升接頭彎矩強度。試驗結果亦顯示,所有經補強試體之彎矩強度及旋轉勁度均有提升,顯示本研究提出的補強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補強效果。
|
|
NCREE-2008-027 |
鋼筋混凝土極短柱受剪破壞之耐震行為曲線研究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受剪破壞而倒塌,在九二一地震勘災中屢屢可見。剪力破壞屬於脆性破壞,對建築物而言必須盡量避免之。但建築物常常為了通風、冷氣裝設、門窗等等,易使柱桿件形成極短柱,極短柱破壞主要以剪力破壞為主,側位移能力極小,所以常常是建築物第一個破壞的地方。因此本研究以實驗及分析方法,來探討鋼筋混凝土極短柱在固定軸力載重下受剪破壞之耐震行為曲線。
本研究中依實際比例共製作8座鋼筋混凝土柱試體,分別變化其高寬比、軸壓比與不同的配筋形式,採取雙曲率變形與固定軸力的型式,進行擬靜態反覆載重試驗,以了解鋼筋混凝土極短柱受剪破壞之行為,以及剪力破壞後之崩塌行為。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的軸壓比造成試體有不同的崩塌行為,高軸力會加速試體的崩塌。不同的配筋造成破壞模式的差異,韌性配筋會提供較大的側力與側位移能力。
|
|
NCREE-2008-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八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及以一校舍結構作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
|
NCREE-2008-015 |
以爆破試驗進行鋼筋混凝土構架式建築之動態載重重分配研究
現今在美國已發展了許多房屋設計的輔助方針以避免造成房屋建築的累進式倒塌。而這些設計方針提出許多設計方法來考量在結構桿件突然破壞引致載重重分配行為當中的動態放大效應。目前也有許許多多的分析研究被提出來驗證這些設計方針,惟迄今只有相當少數的試驗是用來進行驗證這些設計方針與分析結果。
本研究旨在以現地試驗來進行二層樓鋼筋混凝土構架式房屋試體的動態載重重分配行為。試驗項目包含使用炸藥以移除結構體內之一根支柱,並同時進行此結構內其餘支柱的變位量測。引爆炸藥在移除支柱軸向承載力之瞬間,同時亦對此結構體產生向上的爆壓作用力。由試驗結果可知本構架結構在試驗過程當中仍保持線彈性。
本研究以ETABS程式來建構此試驗試體的解析模型,此模型能有效地模擬試體在試驗當中的結構反應,並且亦被用以驗證試驗試體單純的重力載重重分配行為,與在爆破過程當中包含爆壓上抬效應的所有結構反應。
由試驗過程的重力載重重分配當中,可以歸納獲得動態放大因子為1.89。此結果可驗證先前分析研究與累進式倒塌設計方針對於線性結構所提出的最大動態放大效應為2.0的論點。由試驗結果可知,試體支柱的結構反應均為第一振動模態所控制。在那些所分配到的穩定態載重相當少的支柱上,可觀察得到動態放大係數將會大於2.0,但其絕對最大軸向力增加相當少。受結構體單側的懸臂梁的影響,使得高模態對於在這些位置的反應最大值會有顯著的貢獻。
上抬爆壓力使得結構體在重力載重重分配過程中的最大反應值放大了68%之多。並且,此上抬爆壓力亦使得結構體產生不對稱行為的現象。所以當埋置於構件中的炸藥引致柱破壞時,這種爆壓上抬效應應該被仔細考慮。
|
|
NCREE-2008-008 |
花蓮縣新城國中校舍現地實驗-靜態單向側推
國內低矮型校舍建築在九二一地震中,受損嚴重,其耐震能力明顯堪憂。回顧國內對現有校舍結構耐震能力之實驗,僅有實驗室縮尺或足尺組件之實驗,但仍缺乏實體結構之測試數據。因此,若能對既有校舍進行現地側推試驗,其成果將可對耐震診斷之側推分析提供最直接之驗證。
校舍屬剪力型房屋,沿走廊方向(長向)為結構弱向。是故,現地實驗採沿長向進行推垮,反力端除利用剩餘教室建築結構外並架設鋼骨斜撐以支撐。實驗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與大漢技術學院合作,針對待拆除重建之教室建築,於寒假期間在花蓮縣新城國中進行,實驗從2005年1月20日開始至1月29日止。本文不含分析,其主要內容有現地側推實驗之測試佈置、實驗方法及側推曲線與破壞模式,其次為材料強度取樣實驗、門窗功能實驗及垂直承載實驗之成果。
|
|
NCREE-2008-004 |
桃園縣瑞埔國小校舍耐震性能現地試驗-標準構架試體擬動態與反覆側推試驗
2006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藉由桃園縣瑞埔國小既有老舊校舍,進行一系列的現地試驗,希冀提供工程師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時之重要參考,並解決既有中小學校舍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需求。以往的現地試驗皆僅以單向側推方式模擬地震力,但未能適切考慮實際地震所引致反覆變位行為,故特以其中一座RC校舍構架試體,規劃擬動態試驗與反覆側推試驗以探究其對校舍耐震能力評估之影響。茲將試驗內容簡介如后:擬動態試驗-本試驗應為目前世界上首次在室外進行近似地震來臨時RC校舍結構受應反應之擬動態大型試驗,其中並建置網頁將試驗過程透過動畫、圖形及照片等將其即時展示。本試驗可作為單側向載重試驗之對照比較,以探究此兩種加載方式對結構受震反應之影響;靜態反覆側向載重試驗-本試驗亦為靜態單側向推垮試驗之對照組,透過反覆位移控制手法呈現結構耐震能力,兩組試驗結果比較後,實驗結果初步獲得不同載重施加方式所得之試體容量曲線及相關局部構件之耐震性能表現。本組試驗實可作為常見建物耐震評估方法應如何考慮反覆變位行為之重要參考。
|
|
NCREE-2007-058 |
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補強試體靜態單向側推現地試驗
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不足的現象,在九二一集集地震中得到證實,因此,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乃當務之急。傳統結構耐震補強方法常因耗費工期長、工程廢料多、工程費用高且施工時須拆除部份門窗,致使校舍之使用功能受到衝擊。有鑑於此,遂提出在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之構想進行補強,增設之複合柱分為前、後兩部分,配置8根主筋,並以橫向鋼筋於牆之前、後兩側夾住隔間磚牆,此工法具備省時、省工且對原有校舍功能之影響最低。
此補強工法已於國家地震工程中心進行實驗室實尺寸構架試驗並獲得良好驗證。本次現地試驗之目的係欲獲得既有校舍建築物經增設複合柱補強前與補強後受靜態單向側力之反應,故規劃兩座試體,分別為未補強之空構架標準試體與增設複合柱之補強試體,兩座試體皆為2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物且尺寸相近,經整理後單一樓層有2間教室,教室外單側有走廊,走廊外側無柱。實驗時,利用施力系統進行單向側推試驗。由本次現地實驗所得之頂層位移與基底剪力關係圖,可驗證隔間牆增設複合柱補強工法應用於本次試驗之校舍時,於強度方面提昇65%;另於0.8倍最大強度時,位移提昇32%,顯示其可行性與補強效益均佳。
|
|
NCREE-2007-050 |
消防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消防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甚至肩負震災緊急應變指揮中心或前進指揮所之責任,是以消防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消防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消防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消防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消防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兩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台北市一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擴大柱斷面、增加翼牆及鋼板包覆三種耐震補強設計,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
|
|
NCREE-2007-051 |
警政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警政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是以警政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警政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警政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警政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警政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兩棟虛擬警政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一棟虛擬警政廳舍以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置換磚牆補強與增設開口鋼筋混凝土牆補強,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
|
|
NCREE-2007-043 |
實尺寸校舍與街屋組件之耐震驗證及模式建立(II)
鋼筋混凝土柱受剪破壞在九二一集集地震勘災紀錄中極具代表性,特別是短柱桿件之剪力破壞,是造成結構物崩塌的主因之一。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實驗及分析方法,來探討鋼筋混凝土(RC)短柱受剪破壞之耐震行為,並與1/2縮尺振動台實驗結果進行對照,以觀察擬靜態實驗與動態實驗之關連性。
本研究總共製作8隻RC短柱試體,分別變化高寬比、軸壓比與配筋形式,在雙曲率變形與固定軸力的狀態下,進行反覆載重試驗,以瞭解鋼筋混凝土短柱受震後之行為,並觀察短柱在剪力破壞後之崩塌行為。本實驗結果顯示,配筋形式改變了試體的破壞模式,而高軸壓比則加速試體的崩塌行為。最後,本研究認為在側向載重強度完全喪失之後,RC短柱仍有可能維持軸向載重強度
|
|
NCREE-2007-033 |
鋼筋混凝土短柱受剪破壞之振動台實驗研究
有鑑於921集集地震,許多老舊校舍之窗台柱發生嚴重之剪力破壞,尤其箍筋量嚴重不足之老舊鋼筋混凝土 (RC) 短柱更容易受損。再者,國際間目前對於短柱純剪破壞之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因此本研究擬探討短柱受地震力作用下之純剪破壞行為。
本研究係探討低軸力(0.1 )作用下RC短柱歷經純剪破壞模式的後挫屈結構行為,以高寬比3與4之短柱(包含韌性及非韌性配筋),分別組合成1座三柱構架及3座雙柱構架試體,此可模擬剪力屋架承受地震力作用時之柱體雙曲率變形行為。並藉由動態倒塌實驗構架系統,觀察雙柱之局部破壞情況與整體構架破壞情形,與三柱構架之軸力分配情況,並與實尺寸單柱試體之反覆載重實驗結果進行交叉比對,以探討動態實驗與靜態實驗中之關連性。在實驗過程中亦可觀察柱桿件剪力強度的衰減與裂縫之變化,並藉由剪力型房屋耐震能力之分析模型,以評估柱桿件之剪力強度與位移能力。
由實驗結果發現,於三柱構架實驗可發現當非韌性柱之破壞相當嚴重時,其軸力將平均分配於兩側之韌性柱上,而於雙柱系統破壞後立即崩塌,而無軸力重分配之情況,與單柱反覆載重情況相似。而由動態與擬靜態實驗中,可發現動態實驗之剪力強度普遍較高。本研究所採用剪力強度公式之計算結果,均普遍低估,尤其對於非韌性柱之低估較多,其代表短柱抵抗剪力之能力應比我們想像中要強。而位移預估之精確度仍顯不足,亦需再行修正。由本實驗之結果可進一步提供動態模擬行為之參考。
|
|
NCREE-2007-028 |
台灣傳統建築木構造榫卯力學行為研究
本研究針對台灣傳統大木結構的金柱與通梁的榫卯接合方式作反覆載重與單向側推實驗。實尺寸約30年生的人工林杉木,梁柱徑級為30 cm,榫卯嵌合度即縫隙為0。實驗中最大彎矩Mmax與旋轉勁度K定義榫頭的強弱,其中發現榫長增長會使受力面積增大,其中又以穿榫最大,而一般構件設計防止水平拔出的踏步燕尾榫,也比同榫長的單向直榫抵抗彎矩大,而最大彎矩Mmax大者旋轉勁度K亦大。研究中亦探討梁柱構材形狀、榫長、榫接種類等因子對於接合強度的影響,並將實驗結果與前人分析作比較,比較實驗方式,尺寸影響與模型推導結果是否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榫卯接頭有以下特性:(1)構件容許很大的位移量;(2)中央滑移段尚有木材本身摩擦所造成的力矩抵抗,實驗進行至該循環力量最大值時,施以相反方向的力,圖形有反翹(力量提升)的現象;(3)中央會產生一段滑移現象,因此嵌合度對接頭力學行為有很大的影響;(4)每個循環進行第二次時力量均較第一次小,表示木材纖維受到擠壓發生變形;(5)下一循環的第一次曲線會沿著上一循環的第二次曲線上升。
|
|
NCREE-2007-015 |
建築構架重力倒塌實驗及數值模擬
在921集集大地震的勘災報告中,有為數不少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嚴重受損甚至倒塌,並造成重大之損失。倒塌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大都因為柱之垂直承載力喪失所致。從受損的柱發現多數為非韌性配筋,意即柱箍筋間距過大或不具備耐震135度彎鉤,而使得這些柱無法提供良好之消能與變形能力。因此,本研究為了要了解非韌性配筋之鋼筋混凝土柱其動態倒塌行為,遂執行四座單層三跨之非韌性配筋鋼筋混凝土構架振動台實驗,並採用921近斷層之地震記錄作為輸入之地表加速度。每座構架試體均由兩根韌性柱與兩根非韌性柱所組成,而變化之參數包括非韌性柱主筋在柱底端搭接之有無,與在非韌性柱旁採用翼牆補強等。本實驗重點係觀察柱剪力、軸力隨位移之變化與最大強度後之負勁度行為。此研究對非韌性柱之了解亦可應用至耐震補強設計上,使其更經濟且有效。本報告將介紹試體設計、實驗規劃、部分實驗結果與初步分析,供後續研究之用。
|
|
NCREE-2006-018 |
學校災害潛勢資料規劃與建置
台灣因地理位置關係,天然災害遠較其他國家頻繁;此外,隨著都市快速發展、人口及產業紛向都市集中,人為意外災害亦隨之逐年遽增。近幾年來,國內天然及人為災害頻傳,每每皆造成重大的損失;而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場所,也是災難發生時居民緊急避難的地方,若校舍於災害中受損,將嚴重影響其避難與救災之功能。因此,本計畫針對地震、颱洪、坡地及人為災害之不同特性,訂定其災害潛勢之分析判定方法,以及設計所需調查欄位表格,藉由網路填表的方式,進行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料蒐集,並建置「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期能促使政府部門、學校師生及一般民眾重視學校及校園周遭之安全,並提供後續政府、學校相關單位在政策宣導、經費預算編列、學校安全性補強、學校避難場所選擇及防災地圖製作等措施之參考。
|
|
NCREE-2006-009 |
PC梁與PC柱消能接頭研究
預鑄預力混凝土建築有預鑄構造之高品質及施工快等優點,而且由於預力的存在,能降低地震後結構之殘餘位移,使建物的使用功能保持。但是預力結構於強震區使用有極不利之因素,因為預力鋼鍵不允許在地震力下進入降伏階段,使得結構消能機制不易產生。因而本研究探討消能裝置於梁柱接頭所能提供之消能機制,以達到預鑄預力混凝土建築結構之耐震需求。
本研究測試五座鋼筋混凝土試體,其中有些有消能裝置,探討消能能力與混凝土的破壞狀況。三個外部接頭試體LPTC、HPTC及HPTC-M使用鋼板作為消能器。內部接頭試體PTC測試塑鉸區不同的箍筋型式對於破壞模式的影響,沒設置消能裝置;另一內部接頭試體Hybrid PTC使用消能鋼筋,實驗規劃的測試參數為消能板長度和施加預力大小,觀察在不同參數下消能板的消能效果和對梁塑鉸區、接頭區的影響。
柱尺寸為650×650mm,梁尺寸為500×600mm。梁柱接頭區設置4號箍筋間距100mm以避免剪力破壞。實驗時在柱上下兩端設計模擬為上下相鄰樓層柱中央的兩個鉸支承。柱之下端固定於A架上,而上端則與油壓千斤頂相連接,而梁兩端皆以一致動器連接,而在左右梁端以位移控制,施加反覆載重來測試試體的耐震性能。
本研究提出的消能裝置,能使用於預力預鑄混凝土梁柱接頭,而表現良好的位移回復能力與消能能力。用於保護接頭的鋼板使得混凝土只有細微裂縫。消能鋼板需要特別注意,防止挫屈與滑動。
|
|
NCREE-2006-004 |
全國中小學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施行計畫(二)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於教育部委託之國民中小學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施行之第一期計畫中,針對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分為三級:簡易調查;初步評估;詳細評估與補強設計。其中發展出來的簡易調查表主要適用於非專業人員使用,並已先針對台北縣市展開調查,其結果顯示簡易調查能有效的挑選出耐震能力有問題的校舍,而這些有問題的校舍將可由專業人員進行第二階段的初步評估。
於第二期計畫中,則緊接著針對全國各中小學校舍展開調查工作,並建置全國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簡易調查的網站與資料庫,可加速資料回收及方便統計分析全國校舍之耐震能力資料,以挑選出有問題的校舍。另外更針對所有校舍的耐震資訊進行擴展整合,建置了一「國民中小學耐震資訊網」,提供校舍耐震能力與補強相關知識庫、校舍簡易調查與初步評估等調查結果上傳與教學系統、校舍統計分析結果展現等功能,此資訊網將成為一公開的共享資訊平台,使同時具有教育、及時更新及意見交流等各項電子化功能,使相關人員能掌握更多有關校舍耐震能力資料,強化校舍耐震結構。此外,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配合全國校舍的座標定位,可具體呈現全國校舍空間分布的情況,使能有效分析位於斷層帶附近的學校位置及展現相關校舍調查結果資訊,以利決策者做有效的補強與防災應變對策研擬。
|
|
NCREE-2005-008 |
全國中小學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施行計畫
歷年來之地震災損報告均指出台灣之中小學校舍為破壞最嚴重的一群建築物,因此儘速透過補強的手段來提昇校舍的耐震能力,實為當務之急。因此,教育部國教司依據「災害管理政策與施政策略執行方案」第三項,有關整建學校防震能力不足建築物之實施要領,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擬定校舍耐震評估補強機制及施行細節。
然而台灣的中小學約有3,360所,而校舍建築高達一萬多棟。若無經濟有效之法,如此龐大之數量極易耗盡財源,而難以成功。本研究即針對此一問題,提出解決之芻議。首先對現有之校舍耐震能力評估方法作探討,再據以提出將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分為三級:簡易調查;初步評估;詳細評估及補強設計。整合學者專家之意見,製訂中小學耐震補強作業之參考流程。並召開「全國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講習會」,協助各縣市政府承辦人員及學校總務人員了解學校建築耐震能力簡易調查評估法。期以經濟有效之手段,按照輕重緩急之順序,全面地逐年提昇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以保障台灣師生之安全。
|
|
NCREE-2005-007 |
國民中小學典型校舍耐震能力之簡易調查
921集集大地震曾造成中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校舍損毀相當嚴重,為避免此情況再度發生,並能發揮學校建築於地震之後作為緊急的避難場所之功用,因此重新檢討國民中小學校舍之耐震能力實為當務之急。本研究針對國民中小學典型之校舍建築,根據其常見之結構型態、破壞模式及實驗統計資料,並考慮到為了能更快速更廣泛的進行調查及能適用於非專業人員,提出了一簡易調查表,以作為篩選耐震能力不足的校舍之參考依據。本研究針對台北縣市之國民中小學典型校舍為研究對象,並將調查表製作成一簡易調查的網站,以利用網路傳輸的快速及方便性擷取資料,同時並進行50棟校舍之初步評估,將兩者的結果互相比較驗證,發現簡易調查的結果一般較為保守。
|
|
NCREE-2004-011 |
含RC翼牆構架之耐震補強研究
對低矮型建築之耐震補強而言,以牆之強度為主的評估與補強手段是較經濟可行的方法。故而本研究依據實驗及理論分析之手段,來探討早期低矮型鋼筋混凝土建物耐震能力。實驗資料共包含兩片靜力側推實驗試體及三座振動台實驗構架,而靜力側推實驗試體為1 片雙層雙跨含牆非韌性軟弱層試體,及1 片增設RC 翼牆補強試體。而振動台實驗試體包含1 座兩
跨乘兩跨之縮尺韌性立體構架,1 座含牆韌性立體構架,及1 座翼牆補強立體構架。
經實驗結果及理論分析比對,顯示非韌性配筋試體以接頭剪力破壞,柱桿件剪力暨搭接破壞為主,其缺乏強度與韌性。在振動台實驗試體部分,韌性立體構架以柱底產生塑鉸為主控破壞,含牆韌性立體構架則是牆體頂端之剪壓擠碎破壞,翼牆補強立體構架則以剪力暨界面剪力破壞為主。
綜觀五座試體,增設RC 翼牆之方法確可提高其強度,但翼牆與柱之界面剪力強度將是控制試體強度發展之重要條件。本研究採用軟化壓拉桿模型分析上述試體,結果顯示其可合理預測增設翼牆後之結構破壞行為及強度。
|
|
NCREE-2003-046 |
含RC翼牆非韌性構架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Ⅱ)
對早期興建低矮型鋼筋混凝土建築之耐震補強而言,以提升結構物之強度為主的補強手段是較經濟可行的方法。本研究即規劃一雙層雙跨含牆非韌性軟弱層構架,用以模擬早期既有建物之破壞模式,並推導其抗震強度之簡易評估法。同時?補足此類結構物強度,乃依據耐震設計規範訂立補強門檻,並於柱邊增設RC 翼牆來達成目標,從中亦可觀察非韌性構架與RC 翼牆相連前後之破壞行為有何差異。
由實驗結果顯示,RC 翼牆對於非韌性構架之強度提昇上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翼牆加入後對軟弱層非韌性構架的確提供了不錯的補強效果,進而使得接頭剪力變形暨柱底握裹劈裂都得到良好的改善成效。
|
|
NCREE-2003-010 |
含開口RC牆非韌性構架之耐震行為研究
本研究依據實驗及理論來探討非韌性配筋構架的缺失和開口RC牆的載重位移評估法。本研究共設計12 片試體,其為3 片單跨純構架,1 片構架含12cm RC 牆,2 片構架含磚牆,6 片構架含開口RC牆。
經實驗結果及理論分析均顯示非韌性配筋構架為剪力暨搭接破壞為主,缺乏強度與韌性。加入12cm RC 牆或磚牆可提高其強度與勁度,但柱底塑鉸主筋搭接將是控制試體韌性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構架含開口RC 牆的弱層位於開口位置,均為脆性的剪力破壞,由實驗結果顯示,增加翼牆與中間墩牆對於強度的提昇十分有效。本研究並採用軟化壓拉桿模型分析上述試體,結果顯示,可合理預測開口RC 牆的強度以及位移。
|
|
NCREE-2001-014 |
鋼筋混凝土橋梁桿件剪力強度之耐震評估與補強
橋梁之耐震設計理念,係以橋柱為弱桿件而提供消能之機制,故橋梁補強之策略係以維持橋柱發展撓曲塑鉸之能力為首要目標。但橋柱是否能完整地發展撓曲塑鉸,還須視其橋梁桿件中之剪力破壞是否能夠排除而定。本研究係針對橋梁桿件內不連續區域之對角壓力破壞作耐震設計與補強之研
究。採用國內既有及補強之橋梁桿件研究測試數據,進行有系統之理論分析。在本文中,將實驗所得之剪力強度數據與軟化壓拉桿簡易評估法做比較,並針對橋梁之基礎接頭、帽梁接頭、短柱及長柱之耐震剪力強度, 提出建議評估公式。
|
|
NCREE-2000-026 |
鋼筋混凝土橋樑T-型梁柱接頭抗剪強度之評估與補強研究
橋樑之耐震設計理念,係以柱為弱桿件而提供消能之機制,故橋樑補強之策略係以維持柱發展塑鉸之能力為首要目標。但是橋柱是否能完整發展塑鉸,還視其相連構材例如接頭或基礎之強度是否足夠而定。本研究針對國內既有橋柱耐震上的弱點,進行有系統之理論分析及實驗,對橋樑T-型接頭之抗震剪力強度作評估,根據軟化壓拉桿模型來推導分析T-型接頭抗震剪力強度之方法。
本研究測試三根具本土特性之T-型梁柱接頭,以驗證分析方法對台灣橋樑補強評估之適用性,並用分析模式對不同之接頭配置方式作評估,以增進工程界對T-型接頭抗剪強度之了解。經測試及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接頭配筋細節會有不同的接頭行為。以柱主筋全部錨定於接頭核心內部,及錨定於接頭內部之柱主筋彎鉤自由段朝向接頭核心內部錨定,會得到較好的接頭強度及行為。而接頭內部的鋼筋量,可以抑制接頭區混凝土的開裂,避免接頭區混凝土提早軟化,提高接頭的抗剪強度。
|
|
NCREE-2000-027 |
鋼筋混凝土橋柱基礎耐震評估及補強研究
對於耐震能力不足的老舊橋樑,其補強的方式是增加橋柱的韌性,而橋柱韌性若要完整的發展,則與其相連的基礎版必須提供足夠的強度。因此對於基礎版強度是否足夠,即必須有適合的評估方式,若不足,亦須有補強的做法。
本研究有四組單柱樁支承基礎版為試體,分為標準試體、原型試體及補強試體。以柱端的反覆加載測試,經觀察及分析可知,該種型式的基礎版其內力傳遞機制可使用壓拉桿來模擬。此一機制顯示接頭對角壓桿的受力最大,且以軟化壓拉桿模型來分析該接頭強度,則可得到與測試值接近的結果。對於接頭剪力強度不足的試體,以RC層覆蓋於原基礎表面的補強方式,為一可行的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