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REE-2025-001 |
OpenFresco開放式實驗架構於多自由度複合實驗之應用
OpenFresco為開放式複合實驗軟體,於複合實驗之應用相當廣泛。許博策等人(2023)於國震中心發表之技術報告「OpenFresco開放式複合實驗架構於含塑鉸非線性結構實驗之應用」介紹了OpenFresco於單自由度控制下之複合實驗應用。為強化OpenFresco複合實驗技術之應用性及仿真度,本文提出一套以OpenFresco進行多自由度控制之複合實驗架構及流程,並以一棟七層樓RC結構之複合實驗為範例,詳細解說此流程之5個執行步驟,分別為:(1)複合模型(hybrid model)之建立及驗證、(2)座標轉換公式之推導、(3)實驗場MTS控制器之設定、(4)含控制器虛擬複合實驗之驗證、(5)實體複合實驗之執行。為驗證本文多自由度控制複合實驗方法之可行性,本文將七層樓RC結構之複合實驗結果與數值模擬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各項結構反應差異皆非常微小,驗證本文複合實驗方法之正確性。文末,本文亦提出OpenFresco複合實驗前之檢查表(checklist)與常見問題,提供研究者於實驗前逐一檢查實驗軟硬體設備設定之正確性,以確保實驗安全性與實驗結果之正確性。
|
|
NCREE-2023-028 |
2023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場)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於2023年12月4日,舉辦「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暨工程實務研討會(臺南場)」。會中邀請於國震中心臺南實驗室各測試系統(高速度長衝程地震模擬振動台、雙軸向測試系統、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以及反力牆與強力地板測試系統)進行實驗之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獲得之實驗研究成果。
本研討會提供一個經由結構實驗而得最新研究成果交流與分享的機會,藉此會議,讓國內學界人員在未來進行結構實驗規劃與執行時能更收周詳有效率,亦能讓業界與政府單位能更加了解國內地震工程領域最新研究趨勢與成果,以及國震中心可提供之服務。
本研討會共發表22個口頭演講與11篇簡要論文。研究主題涵蓋包括可變勁度之絞線預力碟型彈簧自復位斜撐設計及實驗、高層建築伸臂桁架耐震性能研究、BATS系統水平力測定儀之雛型設計及測試、開口磚牆採鋼框補強之耐震行為測試、設備耐震測試準則研究、近斷層地震作用下振動台樁土互制行為研究實驗、中高樓層集合住宅填入式有開口隔間磚牆與RC構架互制行為研究、高強度與纖維混凝土柱火害後之殘餘耐震性能、複合實驗於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補強試驗之應用、地震下輪椅安全研究以及、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Tests for RC T-Beams Strengthened in the Negative Moment Region with Steel-UHPC Composite,試驗研究主題涵蓋廣泛。
國震中心衷心感謝各研究團隊對本實驗成果研討會之鼎力支持,同時也對於能在地震工程研究發展過程中有機會貢獻棉薄之力感到與有榮焉。期望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與本報告之出版,能更加促進最新知識之交流與擴散,甚至創造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關等不同領域之先進能有更進一步對話之機會,共同提升地震工程在國內之發展與應用。
|
|
NCREE-2024-005 |
國震中心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MAST)之動態性能識別及即時複合實驗應用
配置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南實驗室之「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又稱為「多軸向地震模擬測試系統」(Multi-Axial Seismic Test System,簡稱MAST)為油壓驅動之六軸向振動台,其檯面運動可模擬地震反應,用以測試關鍵零組件之動態性能或重要設備之耐震性能。MAST系統檯面尺寸為2.2 m × 2.2 m,最大酬載可達3.5噸。與傳統六軸向振動台不同,此系統之六支油壓致動器係以史都華平台形式配置,其X、Y與Z向最大位移行程可達200 mm;最大速度可達水平向2 m/s與垂直向 1.65 m/s;當試體達酬載上限3.5噸時,最大加速度可達水平向5.5 g與垂直向14 g;工作頻率範圍則介於0.1 Hz至60 Hz間。為能完整記錄MAST系統新設置時之動態特性及參數,徐等[2022]曾針對MAST系統之雜訊與性能曲線動力特性進行測試及記錄。本文乃延續前述文獻之工作,針對MAST系統進行系統轉換函數測試及地震波震動測試,相關測試結果皆完整的呈現於本文中,用以評估該系統能穩定執行動態實驗之條件,並可供未來執行檢測實驗及研發先進實驗技術時之參考。本文藉由系統識別測試方法識別MAST六軸向之動力特性與控制轉換函數(transfer function),以了解系統之控制性能限制。同時,本文亦將測試MAST之外部控制及回授控制能力,擬藉由光纖通訊即時控制器作為MAST之外部控制輸入訊號源,以探求MAST未來發展先進地震工程實驗技術之能力及可能性。
|
|
NCREE-2022-022 |
2022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場)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於 2023 年 1 月 13 日,舉辦「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暨工程實務研討會(臺南場)」。會中邀請於本中心臺南實驗室各測試系統(高速度長衝程地震模擬振動台、雙軸向測試系統、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以及反力牆與強力地板測試系統)進行實驗之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獲得之實驗研究成果。
本研討會提供一個可以交流與分享經由結構實驗而得之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希冀藉此會議,讓國內學界人員在未來進行結構實驗之規劃與執行時能更收周詳與效率,亦能讓業界與政府單位能更加了解國內地震工程領域最新研究趨勢與成果,以及國震中心可提供之服務。
本研討會共發表 19 個口頭演講與 12 篇簡要論文。研究主題涵蓋包括Implications of Seismic Durations for Composite-Confined RC Columns under Multihazard Environments、Implications of Seismic Durations for Composite-Confined RC Columns under Multihazard Environments、Hybrid steel framed structures with innovative substructuring and mixed control methods、simulation of steel framed structures with innovative substructuring and mixed control methods、談 UHPC 薄板設計,以高雄女中新校門為例、智能振動台之開發與應用、 OpenFresco 於鋼筋混凝土構架複合實驗之應用及驗證、UHPC 於結構補強之工法與效用、私有建築物弱層補強實務、貼附式 RC 構架補強工法實驗暨實務設計、鋼板與混凝土剪力牆振動台試驗研究、BATS 系統於足尺隔震結即時複合實驗應用之初步探討、火害後高性能鋼構件之耐震性能研究(II)、高層建築伸臂桁架耐震性能研究、FPS 隔震設計與試驗概述、基礎滑動機制於減輕結構物地震反應之性能評估研究、鋼索補強懸吊式共同吊架振動台實驗、懸吊式匯流排系統耐震性能研究、非線性結構測試平台之研究分析與驗證以及 Structural Behavior of Negative Moment Region NSM-CFRP Strengthened RC T-beams with Various Embedment Depth under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試驗研究主題涵蓋廣泛。
國震中心衷心感謝各研究團隊對本實驗成果研討會之鼎力支持,同時也對於能在地震工程研究發展過程中有機會貢獻棉薄之力感到與有榮焉。期望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與本報告之出版,能更加促進最新知識之交流與擴散,甚至創造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關等不同領域之先進能有更進一步對話之機會,共同提升地震工程在國內之發展與應用。
|
|
NCREE-2021-020 |
2021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場)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於 2021年 11 月 26日舉辦「2021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驗成果研討會(臺南場)」。會中邀請於本中心臺南實驗室各測試系統(高速度長衝程地震模擬振動台、雙軸向測試系統、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以及反力牆與強力地板測試系統)進行實驗之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獲得之實驗研究成果。
本研討會提供一個可以交流與分享經由結構實驗而得之最新研究成果的機會。希冀藉此會議,能讓國內學界人員在未來進行結構實驗之規劃與執行時能更收周詳與效率之功,亦能讓業界與政府單位能更加了解國內地震工程領域之最新研究趨勢與成果,以及國震中心可提供之服務。
本研討會共發表 14 個口頭演講與 9 篇簡要論文。研究主題涵蓋包括美日台規範檢視箱型鋼柱及鋼管混凝土柱於高軸力下之側向耐震性能、地震防災研究-辦公桌與抗震保命三步驟實測、即時複合實驗技術測試平台於鋼筋混凝土建物之應用與驗證、高強度纖維樹脂砂漿於 RC 構架耐震補強之應用、可變勁度滑動隔震支承之雙向隔震效能振動台實驗驗證、RC 構架內含加強磚造之抗震與抗倒塌補強:超高性能混凝土噴漿工法、智能振動台之開發與應用 - 即時複合試驗關鍵技術與應用簡介、軟補強-台灣既有典型街屋構架內置型簡易耐震補強法研究、鋼筋混凝土柱火害後之耐震能力研究、鋼筋混凝土構架屋火害後之耐震能力研究、水平隔震結構裝設垂直向設備隔震系統之振動台試驗與分析、核能電廠既有結構與設備之減震技術研究-水平隔震結構裝設垂直向調諧質量阻尼器之振動台試驗、高性能鋼版與混凝土複合剪力牆近斷層耐震性能研究、鋼筋混凝土柱與鋼柱構件火害後耐震性能研究等,試驗研究主題涵蓋廣泛。
國震中心衷心感謝各研究團隊對本實驗成果研討會之鼎力支持,同時也對於能在地震工程研究發展過程中有機會貢獻棉薄之力感到與有榮焉。期望藉由本研討會之舉辦與本報告之出版,能更加促進最新知識之交流與擴散,甚至創造學界、產業界與政府機關等不同領域之先進能有更進一步對話之機會,共同提升地震工程在國內之發展與應用。
|
|
NCREE-2023-006 |
OpenFresco開放式複合實驗架構於含塑鉸非線性結構實驗之應用
複合實驗(hybrid testing)技術之發展於國內外地震工程研究領域日顯重要,因為其可提供地震工程研究者相較於振動台實驗與往復載重實驗更為經濟、省時且接近真實地震行為之實驗平台。複合實驗技術平台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即時複合實驗(Real-time hybrid testing)與擬動態複合實驗(Peudo-dynamic hybrid testing),本文所介紹之開放式複合實驗技術屬於後者。本文主要介紹有限元素軟體OpenSees搭配中介軟體OpenFresco連接控制軟體MTS CSIC之複合實驗架構,其中OpenSees與OpenFresco皆為柏克萊加州大學PEER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開發之開放式程式。透過本文之說明,讀者可了解以下內容:(1)如何以OpenFresco於相同及不同場域進行子結構耦合運算。(2)如何以OpenFresco搭配MTS CSIC進行二維、三維線性模型及三維非線性模型之擬動態複合實驗。(3)如何於複合實驗前以數值模擬之方式進行複合模型正確性驗證。(4)於反力牆進行複合實驗時須執行之相關標準作業程序(SOP),以確保實驗之安全。透過本文對OpenFresco操作與應用的詳細介紹,期能幫助讀者系統化地理解OpenFresco的運作方式,並在實際應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對於從事地震工程實驗研究者而言,具重要參考價值。
|
|
NCREE-2023-003 |
OpenSees新型滑動隔震支承元素之開發及應用
OpenSees (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係由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所開發,是一個開放式的地震工程數值模擬系統,能夠讓使用者創建自行定義的有限元素應用程式及元素以模擬各類結構於地震力作用下之反應,因此在世界各地廣為應用。該軟體於複合實驗技術(hybrid testing)之應用亦逐漸增加。雖然,OpenSees 目前已包含非常豐富的材料及元素種類,不過依然有許多新開發的工程材料或元素尚未被添加到 OpenSees 中。然而,對於開發OpenSees新元素詳細介紹之文獻或操作手冊並不多見。有鑑於此,為使讀者能夠了解開發OpenSees新元素之方法,以及對現有與新型滑動隔震元素於OpenSees之應用有較深入了解,本文內容重點有三:(1)介紹OpenSees現有之摩擦模型及滑動隔震元素;(2)以開發新型滑動隔震支承元素為例,說明如何於OpenSees中開發新元素之程序與方法;(3)說明以OpenSees建立含滑動隔震元素結構數值模型之方法與步驟,包含線性與非線性結構(含塑角)。閱讀本文將使讀者對於OpenSees新元素之開發及滑動隔震支承之應用有進一步的認識。
|
|
NCREE-2021-002 |
六自由度振動台之識別—以MAST為例
地震工程研究中,常使用地震模擬振動台之實驗方法,以觀察安裝於振動台上待測試體之受震反應。地震模擬振動台藉由控制軟體計算伺服閥命令,再透過致動器推動剛性平台以重現地震位移歷時,基於目的不同,致動器與空間配置多有變化。本研究標的為位於國家地震中心台南實驗室之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利用數學方法探討史都華式平台之力學特性。
振動台系統由數支致動器推動並以萬象接頭連接強力地板與剛性平台,使剛性平台擁有六自由度作動之能力。對於非正交型配置之振動台而言,無法直接量測檯面作動,因此需要利用空間幾何資訊來進行運算,然而其反轉換卻無法獲得解析解,因此需要透過牛頓法迭代來求解,本研究將推導如何利用空間資訊來獲取旋轉矩陣,並推導從檯面資訊轉換至致動器資訊之順向函數關係;以及求得順向函數關係之雅各賓矩陣以利牛頓法迭代之進行,即逆向函數關係之求解流程。
另外為了確保資訊的冗餘度以及可交互驗證,必須明確了解MTS所提供控制器如何進行運算。其中包含訊號方塊圖中將原始訊號進行處理得到控制軟體所使用之位移、速度與加速度命令。因此本研究探討469D如何將巴特沃斯濾波器離散化,並比較469D所使用之離散律與傳統零階保持之不同處為何,最後利用訊號處理方法分析469D所生成之白雜訊歷時特性,以利後續識別進行。
最後分別利用白雜訊與三角波歷激發系統,量取檯面加速度與位移反應,比較SolidWork模型與實際識別所得靜態與動態質量之不同,以及利用Bouc-Wen模型識別致動器阻尼力,識別所得之參數可用於未來MAST系統動態模擬與開發控制律之參考。
|
|
NCREE-2022-017 |
臺灣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
歷年來之地震災損報告均指出臺灣之中小學校舍為破壞最嚴重的一群建築物,因此儘速透過補強的手段來提昇校舍的耐震能力,實為當務之急。然而臺灣的公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有 3,621 所,而校舍建築高達 27,227 棟。若無經濟有效之方法,如此龐大的數量極易耗盡財源,而難以成功。故採取經濟有效之策略,按照輕重緩急之順序,全面地逐年提昇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方能解決此一問題。有鑑於此,教育部向政府申請專案經費,於2009 年至 2022 年投入新臺幣約 1,284 億之經費,全面地提昇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校舍計畫執行 14 年來,教育部已協助各縣市完成9,550 棟校舍之耐震能力提昇工程,其佔臺灣高中職以下校舍總數的 35%。如此高之工程鋪蓋率,此對臺灣校舍耐震能力之提昇確有助益。
臺灣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督導、管理及施作,全賴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與各級學校行政人員所完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受教育部委託,成立老舊校舍耐震補強專案辦公室,以提供技術研發與行政支援之功能。國震中心於 2003 年全力投入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準備工作,期間擬訂執行架構,並作技術與行政工作之整備。於 2009年開始協助教育部推動老舊校舍耐震評估補強計畫,而於 2022 年結案。故對國震中心而言,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為 20 餘年期的工作。本文即報告此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緣起、推動策略、整備工作、技術特色、執行情況、資料統計與計畫成效等成果。
|
|
NCREE-2022-012 |
國震中心關鍵零組件測試系統(MAST)之性能曲線及動力特性測試
配置於臺南實驗室之多軸向地震模擬測試系統(Multi-Axial Seismic Test System, MAST)為油壓驅動之六軸向振動台,其檯面運動可模擬地震反應,並進行離岸風機之局部支撐結構或關鍵零組件之動態性能測試。MAST系統檯面尺寸為2.2 m × 2.2 m,最大酬載可達3.5噸。與傳統六軸向振動台不同,MAST系統六支致動器以史都華平台形式配置,則X、Y與Z向最大位移行程可達200 mm;最大速度可達水平向2 m/s與垂直向 1.65 m/s;當試體達酬載上限3.5噸時,最大加速度可達水平向5.5 g與垂直向14 g;工作頻率範圍由0.1至60 Hz。然欲達致系統設計最大性能有其條件限制,為執行離岸風機關鍵零組件之檢測驗證實驗,本文執行一系列性能測試實驗,以確認該系統可穩定執行之測試性能,以供檢測驗證準則參考。
|
|
NCREE-2022-010 |
雙軸向動態測試系統於隔震結構即時複合實驗平台之建置與測試
雙軸向動態測試系統(Bi-axial testing system,BATS)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南實驗室的主要設施之一,其在水平向具有施加高速長衝程之能力,於垂直向則可施加1000噸以上之動態軸壓力。因此BATS非常適合用於開發足尺隔震結構之雙軸向即時複合實驗技術,以測試足尺隔震支承之減震效能。本文旨在利用BATS建置一可測試各類足尺隔震支承的即時複合實驗平台,並以足尺高阻尼橡膠隔震支承作為實驗案例,進行隔震結構即時複合實驗,以驗證本文所建置之BATS雙軸向即時複合實驗平台的可行性。
為了達成以上目的,本文首先為BATS建立了一套即時複合實驗標準作業程序(SOP),以便未來進行相關實驗時可據以遵循,避免發生安全之疑慮。再者,因BATS目前並無直接量測足尺隔震支承試體水平力之感測設備,因此本文發展了BATS即時動態間接量測能力,以便在即時複合實驗中回授試體力以即時運算數值子結構之反應,並驗證了此方法的正確性。本文介紹了複合實驗平台建置的過程,並使用一高阻尼橡膠支承隔震結構案例進行實驗,以為此平台進行驗證。應用案例中選擇兩種不同週期的上部結構,並使用了二種不同的外部控制器(類比與數位控制器)進行實驗。由各測試結果顯示,無論何種控制器對即時複合實驗的結果差異並無顯著影響,且不同的上構週期皆可獲得預期之實驗結果,以此驗證此測試平台的可行性。
|
|
NCREE-2022-006 |
國震中心雙軸向動態測試系統之動態特性識別及外部控制標準作業流程研議
雙軸向動態測試系統(Bi-axial testing system,BATS)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南實驗室的主要設施之一。BATS 為一高性能的試驗系統,可滿足高速和長衝程測試的需求。為因應台南實驗室利用此一主力設備發展先進地震工程實驗技術之目標,本文主要目的有二:一為建立 BATS 於外部控制時之標準作業程序(SOP);二為對BATS 進行一系列動態測試及識別,以記錄其動態性能與轉換函數。目的一乃由於外部控制能力為發展 BATS 先進實驗技術之基礎,本文建立了一套外部控制的標準作業流程(SOP),以確保 BATS 由外部輸入控制訊號時之安全性與穩定性。而對於目的二,本文乃透過動力測試方法,以識別 BATS 於水平位移控制與垂直力控制下之控制雜訊、系統轉換函數(transfer functions)及控制時間延遲(time delay)等特性。
測試方式分為採用 BATS 內建控制器與外部控制器下之測試,其中外部控制則又分為採用類比控制系統(使用 dSPACE 之 MicroLabBox)與採用數位控制系統(使用x-PC real-time target machine 與 SCRAMNet 卡)二種方法進行比較。測試結果顯示,在未使用補償器(compensator)之條件下,BATS 採用外部控制器與內建控制器時之動態性能及轉換函數趨勢大致相同,且使用外部控制器時,時間延遲效應並未明顯增加。而採用數位或類比外部控制器時之系統轉換函數差異亦不大,惟採用數位控制器時的雜訊略小於類比控制器者。
|
|
NCREE-2021-001 |
臺灣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評估非線性動力分析手冊(TEASDA 1.0)
2016年2月6日凌晨時分台灣發生災害性地震,震央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無獨有偶,兩年後的2018年2月6日午夜時分台灣再次於東部花蓮地區發生災害性地震,此兩次地震相距數百公里,構成因素迥異,但相同的是有不少棟中高樓建築物發生坍塌,且造成不少人員傷亡。本文先針對美濃及花蓮地震中高樓建築物震損勘災結果進行敘述,再探討可能成因,爾後再具體提出可行之因應對策,以作為未來中高樓建築震害防範之參考。其中,美濃地震中高樓建築物損壞原因主要為結構系統配置不良、底層軟弱、扭轉效應、非韌性配筋及施工不當等因素,而花蓮地震倒塌者之肇因除前者外,尚有鄰近斷層之因素。綜合歸納中高樓層建築於此兩次地震發生倒塌者,十之八九與軟弱底層有顯著相關,此亦為未來提升中高樓建築耐震能力之關鍵性課題。為有效解決前述課題,本文搭配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建議之地震歷時篩選資料庫,提出一套易於執行之非線性動力分析方法,名為「臺灣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評估非線性動力分析方法」(Taiwan Earthquake Assessment for Structures by Dynamic Analysis, TEASDA),供國內外產學研界共同參考使用,望能更有效釐清既有建物耐震能力不足疑慮,作為後續耐震能力提升之依據。
|
|
NCREE-2021-013 |
開放式地震工程模擬系統(OpenSees)於含塑鉸非線性結構之分析應用
開放式地震工程模擬系統OpenSees (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為開放式程式碼之有限元素結構分析軟體,常用以模擬結構受地震或動態外力作用下之反應。該軟體亦於複合實驗技術 (hybrid testing) 程式應用中扮演重要之角色。然而,OpenSees雖然是廣為應用之結構分析軟體,但其在建立結構分析模型時卻較一般商用軟體複雜,因其係以Tcl (Tool Command Langue) 程式語言之方式撰寫。因此,為使讀者易於了解與操作,本文除了介紹OpenSees之基本指令外,亦將介紹其圖型化介面軟體STKO (Scientific Toolkit for OpenSees) 之操作方式,並以線性及非線性結構分析等範例,由簡入深地逐一示範OpenSees之建模與分析步驟。透過本文之說明,讀者可了解以下內容:(1)如何以OpenSees建立線性結構數值模型,並進行線性結構之靜力及動力分析。(2)如何以ModIMK塑鉸背骨曲線模型並配合Peak-oriented遲滯迴圈模型,以建立含塑鉸之OpenSees非線性結構數值模型。(3)如何以圖型介面前處理軟體STKO建立OpenSees非線性結構數學模型,並進行側推分析與非線性動力分析。(4)了解前處理軟體STKO所輸出之OpenSees Tcl程式腳本內容,日後可與OpenFresco結合,以建立複合實驗用之結構數學模型。
|
|
NCREE-2020-010 |
受壓斜撐補強方法試驗研究
本報告係針對既有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結構補強,提供一新型的補強方式。近期地震勘災發現許多既有老舊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因為耐震能力不足而有所損傷,因此對於耐震能力有疑慮或是確實有不足的建築物必須執行耐震能力補強。在臺灣,對於鋼筋混凝土常用之補強方法如擴柱、翼牆、增設剪力牆或是磚牆等方法增加建築物的耐震能力。但是這些濕式補強方式常在施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噪音以及需要噪音以及需要求住戶遷離。這使得施工期間建築物內部無法使用,進而造成住戶或是使用者之不便。濕式補強方法造成的不便利性,使得難以在私人建物上推動耐震能力補強,因此需要發展乾式且能快速的補強方法,以有效推動耐震補強工程。
本報告擬介紹一使用挫曲束制斜撐(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BRB)與自行接合裝置之補強方法。此方法藉由自行接合裝置內彈簧預先壓縮之行程吸收BRB之拉伸變形量,以避免BRB產生拉力作用造成相鄰RC構件之拉力破壞。此外,藉由分析BRB相鄰RC構件的強度並依其慎選BRB之軸壓強度,用以避免軸壓強度過高造成相鄰RC構件受壓提早破壞。如此可透過BRB良好的韌性行為,可讓BRB提供之側力強度可與RC構架既有之最大側力強度直接疊加,以提供補強之經濟效益。另外透過自行接合裝置內部彈簧之預壓力,可使BRB與既有RC構架固結,減少介面錨定施工項目且賦予補強構件有可移動性。此對於結構未來空間之使用提供便利性。本報告對於此補強工法提供一設計流程,並執行一補強構架實驗驗證其可行性。
|
|
NCREE-2020-00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TEASPA V4.0)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4.0)」(下簡稱本手冊)是以側推分析為基礎之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應用容量震譜法,求取結構物之耐震性能;延續TEASPA 3.1版,配合ETABS及SAP2000等結構分析軟體之功能,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為P-M非線性鉸,透過柱斷面軸力與彎矩互制關係,計算隨軸力變化柱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能反映出地震下柱軸力之實際行為;針對構件耐震行為之背骨模型,本手冊更新鋼筋混凝土柱、短柱、短梁、無開口RC牆、開口RC牆、及開口磚牆等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為方便工程師操作本手冊的非線性鉸參數計算,國震中心與中興社合作開發一套輔助程式之線上服務網頁,輔助工程師進行模型構件非線性鉸設定、結構系統之耐震性能計算;本線上服務網頁可提供工程師依個案條件,擇需要檢核的桿件,輸出選定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計算書,以便進行檢核。
在耐震補強技術方面,參考地震勘災經驗,山上區公有市場軟弱底層結構,於2016年美濃地震後底層完全倒塌;而南化區公有市場因於震前有設置臨時支撐,在2016年美濃地震後未倒塌,顯見這些臨時支撐具有抗倒塌效果。可見若能於底層增加補強構件,雖僅為階段性補強,但至少能達到防止倒塌的目標。因此本手冊除了更新詳細評估技術外,也新增數個補強工法,可供各類型建築進行完整補強之選項。然而,若建築物因工程技術以外之因素,無法執行完整補強,本手冊也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八章,提供耐震階段性補強工法之設計程序與技術,並分別以案例操作說明完整補強或階段性補強,提供予工程師進行補強設計之參考。
本手冊延續TEASPA 3.1版,適用範圍不再受六層以下建物之限制,可適用一般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惟使用者與工程師應負其專業責任。對於平面不規則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建築物,採本手冊介紹之方法配合高模態及扭矩之考慮,可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分析結果。
|
|
NCREE-2020-001 |
鋼筋混凝土建築之非線性反應歷時分析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於2017年及2018年分別進行了三層樓與七層樓鋼筋混凝土構架的振動台實驗。本研究報告介紹針對這兩次振動台實驗的地震記錄選取與數值模型的建立方法。本研究分別挑選具近斷層效應的強地動歷時與一般的強地動歷時供振動台進行測試,地震紀錄選取的考量包括試驗的目的、試體的特性與振動台的性能等。並且依據兩種不同的理論建立數值模型,分別以結構分析軟體ETABS及PISA3D進行非線性反應歷時分析,數值分析結果與實驗結果進行比較,以確認數值模型的準確性。此外,以現行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中的十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為範例,以結構分析軟體PERFORM-3D進行增量式動力分析,建立其易損性曲線。
|
|
NCREE-2019-004 |
三層樓RC試體構架振動台實驗、量測、監測識別與非線性動力分析模擬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南實驗室在2017年8月以一座一樓挑高且具非韌性配筋柱構件之三層樓RC試體構架,進行一系列的構件實驗及振動台試驗,邀請國內結構設計單位及專家學者共同針對此一RC試體構架進行分析模擬,其中針對如何使用適切的分析元素與模型以有效模擬其勁度、強度、破壞模式及非線性行為設定方式等詳加研討,希望可促進既有RC建物耐震評估程序及補強工法的研發與精進,並就建築物及相關構件行為之分析模擬技術與實務需求進行研討交流,期望能提供研討成果及技術給工程界參考,期以提昇國內結構設計與分析技術之水準。
|
|
NCREE-2018-01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EASPA V3.1)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國震中心) 研發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 (推垮分析)」,已更名為「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aiwan Earthquake Assessment for Structures by Pushover Analysis)」簡稱 TEASPA,於 2018 年 8 月以前已發展至 V3.0 版,惟 V3.0(含) 以前版本均於柱構件兩端設置 M 非線性鉸,係以 (靜載重 +1/2 活載重) 作用下之單一軸壓力計算對應之 M 非線性鉸性質,並未考慮軸力變化對非線性絞性質之影響,因此建議適用六層樓以下建築物。隨著 ETABS 以及 SAP2000 等軟體功能逐步提升,國震中心於 2018 年度 5 月開始與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以下簡稱中興社) 合作,開發 TEASPA V3.1 版,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 PM 或 PMM 非線性鉸,依循柱斷面之軸力彎矩互制關係曲線,計算柱構件在各式軸力變化下之 P-M 非線性鉸參數。
為了比較 TEASPA V3.0 與 TEASPA V3.1 版之差異及合理性,國震中心及中興社分別採 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分析共 6 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低矮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小,用舊版 M 或 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不大,構件破壞模式差異也不大;中高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大,用舊版 M 或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相對較大,且構件破壞模式差異較大,以升級後 TEASPA 3.1 版的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執行耐震評估更能合理反映構件的破壞強度與變位。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可提供 P-M 或 P-M-M 非線性鉸設定以執行側推分析,背骨曲線的彎矩強度及轉角變位皆可依側推過程軸力變化而變化,合理反映非線性鉸軸力變化對側推結果的影響。升級後 TEASPA 適用範圍應不再受六層樓以下之條件限制。本方法適用於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的耐震評估,可供建築師、相關專業技師及專業機構等應用於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工作時之參考使用,使用者仍應自負其專業責任。
|
|
NCREE-2018-010 |
既有結構應用DUF外加構架補強工法之試驗研究
本報告針對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台灣宇部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宇部興產株式會社)之DUF工法,進行既有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外加構架補強研究。既有鋼筋混凝土之常見補強工法(如擴柱、剪力牆及翼牆…等),常會影響欲補強建築物之內部結構以及使用空間上的配置;施工期間建物內部不得繼續使用,進而造成人員使用上之不便或是暫停營運經濟上之損失;且亦可能會造成既有牆面以及門窗之變動,上述限制均影響補強工作之推行。
日本宇部興產株式會社研發出外加構架DUF補強工法,藉此降低上述補強工法帶來之不便及影響,為了驗證外加構架DUF補強工法之補強性能,故於國家地震中心進行既有結構外加構架DUF工法補強試驗研究。本研究分為實驗以及軟體分析兩個部分,實驗部分共製作3組試體,於國家地震中心之多軸向試驗系統(MATS),進行反覆載重試驗,分別比較空構架與外加構架之受力行為。其試驗結果顯示外加構架DUF工法均能有效提升未補強構架之試體強度,且新舊構架連接處之植筋效果良好,實驗過程中並沒有發生新舊構架分離的現象。
分析部分,則先採用ETABS軟體及TEASPA之分析方法,進行實驗試體之分析模擬,實驗試體之分析強度較實驗值保守且分析曲線與試驗曲線貼近,透過該比對可說明此分析方法之合理性。接著,採用DUF工法對既有建物補強做案例分析,嘗試模擬外加構架補強之實際狀況,案例分析結果均顯示外加構架補強能夠有效的提升補強案例之地表最大加速度(PGA)。
|
|
NCREE-2015-012 |
鋼構造校舍結構耐震初步評估
現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已有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及磚、木構造建築,並無適用鋼構造建築之初步評估法。然而,在高中職及國中小校舍常見之體育館及活動中心以及少數教學教室仍可能是鋼構造建築,為使此類型校舍有一初步檢核之方法,本研究擬定一套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適用對象為低矮型簡易型鋼構造校舍。本方法並不適用於樓高二層樓以上或建築物總高度超過十五公尺之鋼構校舍,對於此類鋼構校舍,建議直接執行詳細評估以判斷其結構耐震能力。本研究共計完成十棟鋼構造校舍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其評議結果可供主管機關作為執行後續作業之依據。
|
|
NCREE-2015-017 |
醫院耐震評估補強準則之研擬
本計畫於三年期間內,逐年提供衛生福利部、醫院與工程界參考使用之醫院耐震評估補強準則,提供院方可行之具體技術內容,據以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第一年至第二年計畫工作內容,為整合近年來國內外已成熟之醫院結構與非結構耐震相關研究成果,並探討應補足醫院結構與重要非結構之耐震評估補強等技術尚未成熟的研究領域。第三年工作內容,依據醫院提供之結構圖說與設備基本特性等資料建立耐震評估補強示範例,探討本準則於國內急救責任醫院之適用性與可行性。
|
|
NCREE-2014-025 |
脊骨模型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動力行為分析之可行性研究
現行工程師常用結構分析方法為非線性靜力分析(側推分析)及非線性動力分析兩種;前者分析方法雖能反應RC結構物耐震特性,但只考慮到第一模態,在低矮樓層較為可行。而在中高樓層須考慮到高模態之反應,側推分析方法無法反應高模態及扭轉行為,故中、高樓層一般常用非線性動力分析進行。雖然非線性動力分析有效反應出結構之行為,但因執行非線性動力分析過於耗時,不便於工程師使用。故本文主要探討脊骨模型於非線性動力分析之可行性;在彈性部分脊骨模型與完整模型結果相符,而非線性分析之結果脊骨模型能有效模擬,同時藉由脊骨模型之特性結合側推分析方法,以反應結構物高模態之行為。以脊骨模型取代完整RC結構模型進行非線性動力分析,並以相當精簡的時間完成分析,提供工程師使用於中高樓層之分析檢核與耐震能力評估。
|
|
NCREE-2013-028 |
非線性側推分析方法應用於各式補強工法之研究
目前有許多學者專家對於結構物補強工法之評估均有不同看法,相對於評估結果也有所差異,本文選以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研發之TEASPA方法,結合目前各式補強方法進行個別介紹與探討。文中亦對擴柱、翼牆、鋼板包覆、鋼斜撐、外加構架等常用補強工法進行案例模擬,對於分析與實驗所得之基底剪力和屋頂位移關係曲線圖進行討論比較,所得結果可以比較不同補強工法提升結構物耐震能力之差異。
|
|
NCREE-2013-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三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此外,本手冊以三個附錄,分別介紹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之使用說明,及以某一案例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本中心於2008年出版技術手冊(報告編號:NCREE-08-023)後,陸續舉辦了多場講習會,並在講習會中收到許多寶貴意見與建議,於2009年更改部份內容,使此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教育部於2009年起提出「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持續投入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作業,計畫執行期間蒙獲業界青睞採用本手冊所建議之評估方法,作為耐震評估與補強之實用工具。三年多來,本團隊陸續蒐集業界之經驗回饋,故本團隊為使耐震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並接近實際情形,並針對部份傳統補強工法之標準圖說及施工注意事項加以闡途,出版第三版之技術手冊,並針對此手冊所提評估方法之名稱,於第三版中予以更名。
|
|
NCREE-2012-019 |
高樓及不規則結構之側推分析方法
側推分析方法對於對稱或低矮型建築具有簡易使用與高精確性的優點,現已被廣泛運用在性能設計以及耐震評估當中。惟高樓層及不對稱形建築物分別在立面與平面上,具有高模態效應顯著的特性,傳統側推分析方法對於此類建築物易有較大誤差。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改良式側推分析方法,其可同時考量模態與質量參與係數以獲得新側力分布,並採用非線性反應譜分析所得到的修正參數,修正傳統側推分析所得結果。本文並以14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為案例,比較本文建議方法與非線性反應譜分析方法、N2方法以及改良式N2方法之差異性,以驗證所建議方法之合理性,其驗證比較係採用頂層位移及層間變位等參數。由結果可知,本文所建議之方法可合理評估高樓層或不對稱建築之耐震反應。
|
|
NCREE-2012-018 |
考慮劣化與震損影響之RC 校舍耐震能力評估研究
本研究目的為建立鹽害與中性化影響之RC校舍耐震能力評估法。
利用鋼筋混凝土劣化預測模式與外觀目視劣化度判定,評估柱構件之
鋼筋腐蝕量,並對腐蝕柱構件其塑鉸性質進行折減,結合國震中心之
耐震能力評估輔助程式,評估劣化RC 校舍之耐震能力。另外,本研
究以台灣中小學震損RC 校舍建築為標的,依日本現行診斷方式判定
柱構件損傷度,結合國震中心之耐震能力評估輔助程式以評估其耐震
能力,最後再依照日本建築防災協會所制定之耐震性能殘率,給予其
建築物震損程度之判定。綜合上述,本研究建立之耐震能力評估法可
考慮「劣化」與「震損」兩種現象對於RC 校舍耐震能力之影響,可
提供工程師考慮此兩種現象並實行耐震能力評估之參考。
|
|
NCREE-2011-029 |
空間構架單一模態側推分析之探討
耐震詳細評估係用以評估結構的耐震能力,目前最常見的分析方法為非
線性側推分析。ATC-40 介紹的非線性側推分析係基於平面構架,若運用於
空間構架時,必須加以修正。本文即探討空間構架的單模態側推分析與簡
單側推分析;並說明使用單一模態側推分析的原則,及指出ETABS 在ADRS
格式轉換公式的錯誤;針對空間構架的側推分析,建議以基於平面構架假
設的簡單側推分析,建立結構容量曲線與容量震譜,較能合理的評估結構
的耐震能力。
|
|
NCREE-2010-022 |
2010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容量震譜法)講習會論文集
為使土木、建築與結構等專業人員熟習並正確使用耐震詳細評估方法之操作程序,與推廣「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NCREE 09-023)建議之容量震譜法,故舉辦本場講習會。除將整套詳細評估方法做一詳盡之解說,亦進行分析技巧與案例探討之分享,期能與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共同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昇之工作。
本場講習會內容包括使用PISA3D、ETABS及MIDAS等軟體進行非線性側推分析之介紹,讓評估人員可充分了解前述結構分析軟體進行耐震詳細評估之完整流程,並熟習相關非線性鉸性質之設定與檢核方式。講習會中亦將進行分析技巧與案例探討之經驗分享,與講述校舍性能目標地表加速度之判定法則,期望評估人員能夠正確判斷分析結果之合理性,共同為改善校舍耐震能力貢獻一份心力。
|
|
NCREE-2010-023 |
以921校舍震害驗證耐震詳細評估方法
台灣地震頻繁,歷年來幾次大地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因此對於既有校舍之耐震能力提昇作業,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發展了一套針對校舍建築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
國震中心從2005年至2007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校舍結構物現地試驗,這些試驗資料可用來驗證非線性側推分析;國震中心亦建立921集集地震南投縣中校舍震損資料庫,可用於耐震詳評方法之驗證。
本文探討國震中心針對校舍結構發展之詳細評估方法,並藉由921地震中,校舍建築之真實震損資料驗證耐震詳細評估方法。
|
|
NCREE-2009-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最後,有三個附錄,分別介紹使用的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使用說明及以一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在民國97年出版08-023手冊後,陸陸續續舉辦了許多講習會,而在這些講習會中收到許多的意見與問題,故本手冊彙整了由這些講習會所提出的意見與問題,經過了討論後,做了一些更改,使此耐震詳細評估的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
|
NCREE-2009-015 |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分析方法(推垮分析)
本文參考美國ATC-40建議的耐震能力評估方法,即所謂的容量震譜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來評估六層樓(含)以下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此法可以充分表現出結構物的非線性行為,使建物的耐震能力不再只由「強度」決定,而是由「強度」與「韌性」一起貢獻。
容量震譜法的震譜曲線是由推垮分析(Pushover analysis)所得到的容量曲線,再經由單自由度模態轉換獲得。要以非線性分析程式模擬出建物的非線性行為,端看結構元件上所設置的非線性鉸來表現。本文即參考美國規範FEMA-273及ASCE 41-06定義非線性鉸的方式,給予一套經試驗驗證的非線性鉸設定參數。此外,由於非線性分析程式無法在版殼元素上提供非線性鉸的設定,故本文亦利用將RC牆轉為等值寬柱、將磚牆轉為等值斜撐的分析模式,使得牆體結構亦能提供抗震能力的貢獻,真實反映出建築物的實際結構行為。依據以上的理論基礎,運用MATLAB程式編譯軟體將以上的各種塑性鉸設定方法,撰寫為耐震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並提供給工程實務界的工程師選擇使用,以取代較繁複的手算過程。
本文針對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完成的現地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並與其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耐震詳細評估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確性。經由分析的結果顯示,本文之分析方法可以模擬結構物的強度與受震行為,且本文的非線性鉸設定方法亦改善了非線性分析程式內建之非線性鉸過於保守的缺陷。
|
|
NCREE-2009-007 |
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配合行政院「振興經濟新方案—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教育部提出「加速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針對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校舍中有安全疑慮者,進行補強;或補強不敷成本效益者,進行整建。預計於四年內,大幅提升校舍之耐震能力,為下一次大地震之來臨,作好準備工作。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彙整多年來在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成果,編訂成冊,佐以範例闡述耐震評估及補強設計之流程,「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NCREE 08-023)。為使工程師認識並了解本中心研發之評估方法的理論架構,分別於2008年10月在台北、高雄及2009年1月在台中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講習會;為使工程師熟悉詳細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遂再於2008年11月高雄及2009年1月台北舉行「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容量震譜法)實作講習會」,均獲得工程業界廣大迴響;另為使工程師熟悉補強設計與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特於2009年3月台北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本手冊提供擴柱補強、翼牆補強、剪力牆補強及複合柱補強等四種經濟有效且經試驗驗證可行之補強方法,供工程師參考。由於待補強之校舍數量龐大,補強工法必須經濟、有效。校舍經補強設計後,必須檢核其耐震能力,以符需求,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團隊開發出一套自動化輔助計算程式,供工程師參考,相關輔助計算程式可於網址http://school.ncree.org.tw/school 免費下載使用。
為使結構工程專業人員熟悉前揭四種補強方法之設計與分析,故將實作講習會之簡報整理成本報告,以提供工程師進行耐震補強設計時作為參考。
|
|
NCREE-2008-033 |
校舍建築RC擴柱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所呈獻的是經由校舍建築現地靜態單向側推試驗,得知利用RC(reinforced concrete)擴柱補強窗台柱後之成效,其中囊括補強設計與施工細則。由試驗結果顯示,在施工品管完善使得新、舊構材連結良好且力量傳遞連續的前提下,校舍之窗台柱經由RC擴柱補強能有效提升強度、韌性及能量消散量等耐震性能,並符合規範需求,且將原樣試體之剪力破壞模式改善為撓剪破壞,為國內中低樓層校舍結構補強中,一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隨後將試驗試體進行推垮分析及耐震評估,不但得到與試驗結果行為吻合之分析容量曲線,並且建立了一套合理、可靠的耐震評估方法。
|
|
NCREE-2008-034 |
校舍建築構架式鋼板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其耐震能力。而此補強方式是在原結構弱抗震能力之柱梁構架上包覆鋼板,即於校舍平行走廊方向之窗檯柱補強及左右橫梁補強,規劃補強理念是提高柱在平行走廊方向的抗剪能力,以及上下樓層鋼板之連續性。
經由靜態單向側推之現地試驗結果顯示,鋼板補強之校舍比未補強校舍的耐震能力,最大強度約提昇了110%,由1444kN提升至3054kN,而抗震消能提昇約2.20倍,顯示其強度與韌性皆明顯上升。此方法不僅施工容易,且不影響結構物之原尺寸及原有功能。於實驗後證明,更確認此補強方式可以提高抗剪能力,所以對於現今的老舊校舍,鋼板補強是一個不錯的補強方式。
此外,本文使用ETABS對於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與耐震評估,並與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所使用之分析方法的正確性。而經由分析結果的呈現,可顯示本文的分析方法對於模擬校舍建築物的強度與耐震行為,有非常好的可靠度。
|
|
NCREE-2008-032 |
校舍建築物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探討校舍結構利用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之靜態單向推垮現地試驗與分析。試驗內容主要闡述校舍建物使用預力鋼棒補強工法之過程及說明試體製作、規劃之細節,針對試驗過程各階段之破壞情形、並以補強與原樣試驗試體之結果做耐震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得知,此預力鋼棒補強設計方法能夠有效傳遞預力,提高建物之抗側力能力,進而明顯提升建物之耐震能力與水準。本補強工法經現地試驗結果驗證為國內低樓層校舍建築補強之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
本文內容除了提及試驗結果與補強效益外,亦對預力鋼棒補強試體做非線性推垮分析求取容量曲線並進行耐震能力評估。
|
|
NCREE-2008-030 |
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容量震譜法)實作講習會
|
|
NCREE-2008-031 |
側推分析於校舍現地試驗之驗證
既有建築物的耐震能力需要一套有效的耐震評估方法加以確認。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基於美國ATC-40的容量震譜法,發展了一套以側推分析為基礎的耐震詳細評估方法,目前已針對低矮型建築的結構元件建議適當的非線性鉸性質,這些非線性鉸性質直接影響建築物側推分析的結果,因此需要實體校舍試驗加以驗證。過去四年來,國震中心針對欲拆除之老舊校舍,開始於花蓮縣新城國中進行首次現地側推試驗,隨後陸續在雲林縣口湖國小、桃園縣瑞埔國小及台南縣關廟國小,進行多次現地側推試驗,試驗結果確立了一些真實校舍結構在側推下之反應,正可作為驗證側推分析之用。
文中針對國震中心歷年來完成之未補強校舍現地試驗結果,與ETABS側推分析得到之容量曲線進行比較分析,除了驗證本文介紹之耐震詳細評估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確性,並深入探討結構體非線性鉸發生之機制,作為後續修正結構元件非線性鉸特性之依據,更能真實模擬低矮型建築之受震行為,提供將來工程師進行低矮型建築耐震能力評估之參考。
|
|
NCREE-2008-044 |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是國內第二次執行之建築物現地實驗,其與花蓮縣新城國中現地實驗之差別,首在以加載方式施加軸力,使柱構件之破壞,呈現出較接近柱之行為;其次是試體有標準構架、標準構架含RC翼強及標準構架含磚翼牆三種,便於比對觀察其行為;另外,口湖國小現地實驗採推垮方式進行,可獲得完整之推垮曲線。
雲林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在頂層位移達到達16.6mm時,總側向力約為0.98 ;在頂層位移達到28.5mm,總側向力 為2897kN,崩塌時總側向力為0.23 ,屋頂位移360.3mm;實驗結果顯示,變形主要集中於一樓,一樓具有全部之塑性變形,二樓大多為彈性變形,由側推載重位移曲線可知降伏平台段很短,整個線型與柱構件之剪力破壞模式較為相似。
比較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與新城國中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窗台柱在強度點後之行為主控整個側推曲線之趨勢。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之窗台柱承載之軸力0.11 ,為新程國中之窗台柱承載軸力(0.07 )之1.57倍,但窗台柱之破壞模式與新城國中窗台柱相同皆為撓剪破壞。新城國中柱之高寬比( )為7.83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為4.83,新城國中窗台柱明顯較口湖國小窗台柱細長並承受較低之軸力,因此韌性也較佳。故雖然二者皆屬撓剪破壞模式,但在強度點後新城國中側力位移曲線有明顯之平台行為,破壞點後勁度之衰減亦較遲緩,整體線型較接近撓曲破壞模式,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由於窗台柱之軸力較大且高寬比較低,故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則較接近剪力破壞模式。
口湖國小RC翼牆補強試體之最大強度2750kN(位移48.4mm),與標準構架試體之最大強度2119kN(位移56.4mm)相比較,後者位移減少8mm強度增加631kN(30%)。而含磚翼牆試體,比起標準構架試體約增加778kN(37%)之側力強度。實驗結果顯示兩種翼牆在提昇韌性之幫助上,均無顯著之效果。
觀察現地實驗中各構件之破壞序列,由其垂直傳力機制改變,可知當校舍結構在窗台柱斷裂後,其所無法承載之軸力,透過強力版梁之傳力媒介,將軸力傳至鄰近長柱(隔間牆邊柱),由隔間牆及其邊柱承載軸力繼續側移;當隔間牆邊柱喪失垂直承載能力時,整個建物皆壓在隔間牆上繼續側移,直至崩塌。
至目前為止,所執行之現地實驗,皆為靜態側推,其所獲得之推垮曲線,是否能充分反應地震之動態特性或應如何進行修正,實有待後續繼續執行擬動態實驗之研究以驗證之。
|
|
NCREE-2008-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八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及以一校舍結構作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
|
NCREE-2008-015 |
以爆破試驗進行鋼筋混凝土構架式建築之動態載重重分配研究
現今在美國已發展了許多房屋設計的輔助方針以避免造成房屋建築的累進式倒塌。而這些設計方針提出許多設計方法來考量在結構桿件突然破壞引致載重重分配行為當中的動態放大效應。目前也有許許多多的分析研究被提出來驗證這些設計方針,惟迄今只有相當少數的試驗是用來進行驗證這些設計方針與分析結果。
本研究旨在以現地試驗來進行二層樓鋼筋混凝土構架式房屋試體的動態載重重分配行為。試驗項目包含使用炸藥以移除結構體內之一根支柱,並同時進行此結構內其餘支柱的變位量測。引爆炸藥在移除支柱軸向承載力之瞬間,同時亦對此結構體產生向上的爆壓作用力。由試驗結果可知本構架結構在試驗過程當中仍保持線彈性。
本研究以ETABS程式來建構此試驗試體的解析模型,此模型能有效地模擬試體在試驗當中的結構反應,並且亦被用以驗證試驗試體單純的重力載重重分配行為,與在爆破過程當中包含爆壓上抬效應的所有結構反應。
由試驗過程的重力載重重分配當中,可以歸納獲得動態放大因子為1.89。此結果可驗證先前分析研究與累進式倒塌設計方針對於線性結構所提出的最大動態放大效應為2.0的論點。由試驗結果可知,試體支柱的結構反應均為第一振動模態所控制。在那些所分配到的穩定態載重相當少的支柱上,可觀察得到動態放大係數將會大於2.0,但其絕對最大軸向力增加相當少。受結構體單側的懸臂梁的影響,使得高模態對於在這些位置的反應最大值會有顯著的貢獻。
上抬爆壓力使得結構體在重力載重重分配過程中的最大反應值放大了68%之多。並且,此上抬爆壓力亦使得結構體產生不對稱行為的現象。所以當埋置於構件中的炸藥引致柱破壞時,這種爆壓上抬效應應該被仔細考慮。
|
|
NCREE-2008-008 |
花蓮縣新城國中校舍現地實驗-靜態單向側推
國內低矮型校舍建築在九二一地震中,受損嚴重,其耐震能力明顯堪憂。回顧國內對現有校舍結構耐震能力之實驗,僅有實驗室縮尺或足尺組件之實驗,但仍缺乏實體結構之測試數據。因此,若能對既有校舍進行現地側推試驗,其成果將可對耐震診斷之側推分析提供最直接之驗證。
校舍屬剪力型房屋,沿走廊方向(長向)為結構弱向。是故,現地實驗採沿長向進行推垮,反力端除利用剩餘教室建築結構外並架設鋼骨斜撐以支撐。實驗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與大漢技術學院合作,針對待拆除重建之教室建築,於寒假期間在花蓮縣新城國中進行,實驗從2005年1月20日開始至1月29日止。本文不含分析,其主要內容有現地側推實驗之測試佈置、實驗方法及側推曲線與破壞模式,其次為材料強度取樣實驗、門窗功能實驗及垂直承載實驗之成果。
|
|
NCREE-2007-058 |
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補強試體靜態單向側推現地試驗
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不足的現象,在九二一集集地震中得到證實,因此,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乃當務之急。傳統結構耐震補強方法常因耗費工期長、工程廢料多、工程費用高且施工時須拆除部份門窗,致使校舍之使用功能受到衝擊。有鑑於此,遂提出在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之構想進行補強,增設之複合柱分為前、後兩部分,配置8根主筋,並以橫向鋼筋於牆之前、後兩側夾住隔間磚牆,此工法具備省時、省工且對原有校舍功能之影響最低。
此補強工法已於國家地震工程中心進行實驗室實尺寸構架試驗並獲得良好驗證。本次現地試驗之目的係欲獲得既有校舍建築物經增設複合柱補強前與補強後受靜態單向側力之反應,故規劃兩座試體,分別為未補強之空構架標準試體與增設複合柱之補強試體,兩座試體皆為2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物且尺寸相近,經整理後單一樓層有2間教室,教室外單側有走廊,走廊外側無柱。實驗時,利用施力系統進行單向側推試驗。由本次現地實驗所得之頂層位移與基底剪力關係圖,可驗證隔間牆增設複合柱補強工法應用於本次試驗之校舍時,於強度方面提昇65%;另於0.8倍最大強度時,位移提昇32%,顯示其可行性與補強效益均佳。
|
|
NCREE-2007-050 |
消防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消防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甚至肩負震災緊急應變指揮中心或前進指揮所之責任,是以消防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消防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消防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消防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消防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兩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台北市一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擴大柱斷面、增加翼牆及鋼板包覆三種耐震補強設計,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
|
|
NCREE-2007-051 |
警政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警政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是以警政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警政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警政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警政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警政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兩棟虛擬警政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一棟虛擬警政廳舍以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置換磚牆補強與增設開口鋼筋混凝土牆補強,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
|
|
NCREE-2007-049 |
建築物耐震詳細評估方法之研究(一)
本文依據美國ATC-40建議的耐震能力評估方法,即所謂的容量震譜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來計算低矮型校舍結構的耐震能力。此法可以充分表現出結構物的非線性行為,使建物的耐震能力不再只由「強度」決定,而是由「強度」與「韌性」一起貢獻。
容量震譜法的震譜曲線是由非線性靜力分析(Pushover analysis)所得到的容量曲線,再經由公式轉換獲得。要模擬出建物的非線性行為,端看結構元件上所設置的塑鉸來表現。本文即參考美國規範FEMA-273定義塑鉸的方式,自行給予一套合理的塑鉸設定方法。此外,由於ETABS無法在版殼元素上提供塑鉸的設定,故本文亦利用將RC牆轉為等值寬柱、將磚牆轉為等值斜撐的分析模式,使得牆面結構亦能提供抗震能力的貢獻,真實反映出建築物的實際結構行為。依據以上的理論基礎,運用MATLAB程式編譯軟體將以上的各種塑性鉸設定方法,撰寫為程式並提供給工程實務界的工程師使用。
本文針對國家地震中心進行過的現地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與耐震評估,並與其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耐震詳細評估方法的合理性與正確性。經由分析的結果顯示,本文之分析方法可以良好模擬校舍結構物的強度與受震行為,且本文的塑鉸設定方法亦改善了ETABS內建塑鉸過於保守的缺陷與設定塑鉸所需的繁複動作。本文提供的方法並不侷限於低矮型校舍的耐震評估,亦適用於一般低矮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
|
|
NCREE-2007-011 |
以CFRP條狀貼片強化/補強鋼筋混凝土含牆構架之研究
本文旨在應用大型結構實驗與數值模擬定量地探討鋼筋混凝土含牆構架以碳纖維複合材料貼片補強之耐震行為。文中將碳纖維複合材料貼片以樹脂交叉貼於剪力牆之對角作剪力補強。本文共計完成六個大尺寸之中型與低型含牆構架試體,並應用數值流形法建立其數值預測模式。文中結果顯示碳纖維複合材料貼片補強能顯著地增加低型含牆構架之耐震能力,唯中型含牆構架之效果不明顯。此外,碳纖維複合材料貼片補強對已破壞之試體幾乎無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