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REE-2025-003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5.0)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5.0)」(下簡稱本手冊)是以側推分析為基礎之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應用容量震譜法,求取結構物之耐震性能;延續TEASPA V4.0版,配合各結構分析軟體之功能,新增PMM非線性鉸功能,適用於高樓層或是不規則建築物受大軸力變化的行為。不規則結構受到單向側推,同時產生正交方向之變形,PMM非線性鉸能反映不規則結構雙向同時變形之行為。為方便工程師操作本手冊的非線性鉸參數計算,TEASPA V5.0提供單機版程式,不再受限於網路環境不佳而無法使用線上服務網頁之問題,惟使用單機版本程式,需定期至TEASPA線上服務網頁確認更新版本。
除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能力詳細評估,隨著建築物之老舊與設計規範之持續更新,臺灣既存的鋼構造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且近年來,國內採用鋼構造之新建建築結構逐年增加,未來鋼構造建築結構有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之需求。延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之原理,本手冊整合TEASPA-S V2.0內容,提供鋼結構關鍵構件行為模擬方法,以進行鋼結構耐震性能之評估。
本手冊是以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法為基礎所發展之評估方法,系屬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8.2節所認可評估方法之一。惟建築物屬耐震設計規範8.2節解說所稱「若目標建築物屬本規範3.1節所規定之類型,並且其地面以上樓層之第一模態有效振態質量比小於60%者,宜以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或其它經認可之方法,作為結構詳細評估方式」。另本手冊結構構造可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造、加強磚造或鋼構造建築物,惟使用者與工程師應負其專業簽證責任。
|
|
NCREE-2024-001 |
混凝土填充箱型鋼柱非線性鉸模型研究
目前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評估手冊(TEASPA-S)對於柱斷面只有銲接箱型鋼柱之非線性鉸模型,對於其他斷面設計之柱構件並無法分析與評估耐震能力。而台灣常見的鋼結構柱設計除了常見的矩形銲接箱型柱以外,不少工程師會在銲接箱型柱內填充混凝土用來增加柱的強度與勁度,但國內外相關規範缺乏矩形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非線性鉸模型。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相關試驗,藉由實驗得到的遲滯迴圈之包絡曲線可得到各試體的非線性行為,將資料整理並進行統計回歸,研擬出建議之非線性鉸模型,此曲線以A到E五點表示,其中A點為原點,B點為降伏強度點,C點為極限強度點,D點為殘餘強度點,E點為極限轉角點。本研究以15層抗彎矩構架模型詳述側推分析流程,該模型柱為銲接箱型柱、梁為H型鋼梁,並在相同模型下更改柱為混凝土填充箱型鋼柱,並套用本研究建議之非線性鉸進行非線性側推分析,兩模型相互比較其耐震能力,結果顯示使用混凝土填充箱型鋼柱確實能有效提升建物之耐震性能。
本研究以國內工程師常用之結構分析軟體ETABS,提出矩形填充混凝土箱型鋼柱建議之ETABS內建遲滯模型,結果顯示,使用Kinematic Hysteresis Model模擬構件遲滯行為表現最佳,接著以側推分析相同之混凝土填充箱型鋼柱模型進行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時,研究挑選了9筆真實地震歷時進行模擬,分析結果顯示最大層間變位平均值在X向為2.17%,Y向為2.48%,符合性能目標。研究建議在選擇地震歷時時考慮均方誤差值,以避免建築物反應過大而造成過度保守的分析結果。研究比較了非線性側推分析與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的結果,顯示兩種分析方法在最大基底剪力強度上的結果相近,但在最大屋頂位移則相差較大,但動力歷時分析能更準確模擬高樓層建築物在地震中的真實行為。
|
|
NCREE-2023-012 |
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評估技術手冊(TEASPA-S V2.0)
臺灣對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在評估方法研究及工程實務應用均已相當成熟,但隨著建築物之老舊與設計規範之持續更新,臺灣既存的鋼構造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且近年來,採用鋼構造之新建建築結構逐年增加,往後將有越來越多鋼構造建築結構有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之需求。本研究所述之鋼構造詳細評估法為延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之原理,以容量震譜法與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為基礎,並使用國內工程師普遍使用之ETABS程式進行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以獲得容量曲線,透過容量震譜法轉換為耐震性能曲線,以進行結構耐震性能之評估。
本手冊依據耐震設計規範,研擬既有鋼構造建築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及非線性動力歷時分析之耐震性能目標,並建議鋼柱、鋼梁及同心斜撐非線性鉸參數,及執行動力歷時分析時合適之ETABS遲滯迴圈模型。另外,本手冊提供進行耐震評估時須檢核之項目與方法,以協助工程師確保耐震評估結果之合理性,避免對於評估結果錯誤判讀,而影響評估結果之準確性。
最後,本手冊提供抗彎矩構架及同心斜撐構架鋼構造建築之詳細評估案例,說明評估流程及探討評估結果,以供工程實務參考。
|
|
NCREE-2023-023 |
高拉螺栓連結貼附式構架補強之面外行為研究
外加構架補強工法會於屋前及屋後以樓板、植筋或螺栓連結既有結構物與外加 RC 構架,目的是將地震力由既有構架傳遞至外加構架來消散地震能量,同時也利用外加構架提升整體結構之耐震強度與韌性,其優點為工期短、噪音少與震動少,且施工過程並不會去影響到既有結構物內部,適用於多數住宅之補強工程。 梁瀞方2021 於《以高強度錨栓連接外加 RC 構架之補強工法》中驗證了外加構架於面內方向即沿騎樓方向之補強效果,測試結果證實,外加構架補強於新舊構架之梁構件接合方式,無論採用植筋接合或高強度錨栓接合,皆可有效提高既有構架的側向強度與變形能力;新舊構架之柱構件有無植筋接合,從面內測試的結果顯示,並無顯著差異。然而,鑒於對外加構架面外方向之疑慮,本研究設計一座未補強試體與三座補強試體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反力牆進行反覆載重試驗,用以比較面外方向之補強效果、施作柱介面植筋之必要性及外加構架柱箍筋種類對於植筋施工性之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貼附式構架補強於面外方向確實也能提升構架之耐震能力,並驗證補強構架柱與既有構架柱即使無介面植筋連結,仍然對面外方向有補強效果;若其介面有植筋連結,可提高補強效果,適用於在面外方向有高額補強需求的結構。若根據本研究建議之設計方式設計貼附式補強構架,且於新舊柱介面設計植筋連結,可讓新舊構架緊密連結,即使既有結構於地震力作用下發生破壞,或甚至發生挫屈喪失承載能力,結構物仍可透過介面的連結將重量及外力重新分配給外加構架來承接,而不導致整體結構發生崩塌。
|
|
NCREE-2023-014 |
軟補強(RC構架內置型鋼骨補強)工法與分析
街屋是台灣中南部最常見的建築形式,其構造多採RC或加強磚造,平面形式類似,結構系統之特徵為:垂直街道方向有大量隔戶牆,平行街道方向因應通風採光與動線之建築需求,無法配置完整牆壁,形成耐震弱向,在地震中常發生沿街道方向的軟弱底層破壞,並呈現既有低層RC建物之典型強梁弱柱行為。台灣建築物耐震補強施行現況中,公有建築補強比例遠高於民間建築,主因為民眾之防災意識不足、及補強費用與施工對使用性之妨礙降低業主意願,典型街屋又由於平面類型限制,常用補強工法包括增設RC剪力牆、RC翼牆、鋼骨斜撐框架、擴柱或鋼鈑包覆等,皆因為影響空間使用性或底層柱緊鄰地界而難以施作。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杜怡萱教授研究室綜合考量典型街屋結構特性與使用者需求,提出一套簡易補強工法,相較於以結構效能為首要考量的「硬補強」,這套「軟補強」工法期望以低成本、短工期與效益足夠的特性,提高民間建築業主對耐震補強的意願。
本報告針對軟補強工法發展背景,與其試驗驗證與側推分析(TEASPA)比對提出完整說明介紹,並建議補強後構架強度簡易估算法以協助設計者初步快速估算補強數量,最後提出施工參考圖說,以提供工程界實務參考使用。
|
|
NCREE-2022-014 |
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評估技術手冊 (TEASPA-S V1.1)
臺灣對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的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在評估方法研究及工程實務應用均已相當成熟,但隨著建築物之老舊與設計規範之持續更新,臺灣既存的鋼構造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且近年來,採用鋼構造之新建建築結構逐年增加,往後將有越來越多鋼構造建築結構有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之需求。本研究所述之鋼構造詳細評估法為延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之原理,以容量震譜法與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為基礎,並使用國內工程師普遍使用之ETABS 程式進行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以獲得容量曲線,透過容量震譜法轉換為耐震性能曲線,以進行結構耐震性能之評估。
本手冊依據耐震設計規範,研擬既有鋼構造建築之耐震性能目標。本版手冊之鋼柱及鋼梁非線性鉸參數採用ASCE 41-13 之建議,同心斜撐則採用本手冊建議之本土化非線性鉸參數。本手冊提供進行耐震評估時須檢核之項目與方法,以協助工程師確保耐震評估結果之合理性,避免對於評估結果錯誤判讀,而影響評估結果之準確性。
最後,本手冊提供抗彎矩構架及同心斜撐構架鋼構造建築之詳細評估案例,說明評估流程及探討評估結果,以供工程實務參考。
|
|
NCREE-2022-017 |
臺灣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
歷年來之地震災損報告均指出臺灣之中小學校舍為破壞最嚴重的一群建築物,因此儘速透過補強的手段來提昇校舍的耐震能力,實為當務之急。然而臺灣的公立高中職以下學校有 3,621 所,而校舍建築高達 27,227 棟。若無經濟有效之方法,如此龐大的數量極易耗盡財源,而難以成功。故採取經濟有效之策略,按照輕重緩急之順序,全面地逐年提昇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方能解決此一問題。有鑑於此,教育部向政府申請專案經費,於2009 年至 2022 年投入新臺幣約 1,284 億之經費,全面地提昇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結構之耐震能力。校舍計畫執行 14 年來,教育部已協助各縣市完成9,550 棟校舍之耐震能力提昇工程,其佔臺灣高中職以下校舍總數的 35%。如此高之工程鋪蓋率,此對臺灣校舍耐震能力之提昇確有助益。
臺灣公立高中職以下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督導、管理及施作,全賴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與各級學校行政人員所完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受教育部委託,成立老舊校舍耐震補強專案辦公室,以提供技術研發與行政支援之功能。國震中心於 2003 年全力投入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準備工作,期間擬訂執行架構,並作技術與行政工作之整備。於 2009年開始協助教育部推動老舊校舍耐震評估補強計畫,而於 2022 年結案。故對國震中心而言,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計畫之推動為 20 餘年期的工作。本文即報告此校舍耐震補強計畫之緣起、推動策略、整備工作、技術特色、執行情況、資料統計與計畫成效等成果。
|
|
NCREE-2022-005 |
高強度錨栓連接貼附式構架補強面內行為試驗
於 1999 年 921 地震後,可觀察到中小學校舍之震害尤其顯著,雖校舍結構之設計地震力較一般樓房高出四分之一,但校舍卻是破壞最為嚴重的建築物,台灣之中小學校舍除了作為教育場所外,大地震過後亦常當作災民臨時收容所,因此,必須透過補強之方法提升其耐震能力。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針對校舍結構耐震之問題提出一套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流程,倘若符合補強經濟效益,即可作耐震補強之設計。台灣目前廣泛使用且經實驗測試驗證可行之補強工法為擴柱、翼牆與剪力牆,上述補強工法之劣勢為補強過程會影響(損壞)到既有建築物之運作功能,故本研究欲導入目前國內較少使用之補強工法,即為外加 RC 構架補強工法,盼該工法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外加RC構架補強,即於既有建物之弱向兩旁新建混凝土構架,與既有構架共同抵抗地震力以提升結構物之耐震能力,本研究採高強度錨栓連接既有建物之梁與外加RC構架之梁,透過錨栓傳力進行補強,故錨栓傳遞地震力強度之容量為研究主軸。該施作方式優點為接合確實、錨定力提升、減少腹地空間使用以及增加施工穩定性。
此外,本研究亦提出外加RC構架設計流程,第一部分為構架設計,首先設計構架斷面尺寸,接著參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出版之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第四版之建議,使用ETABS輔助進行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確認側推曲線符合要求,第二部分則細部設計高強度錨栓所需提供數量、T頭錨定端板以及埋入深度,再進行錨栓強度檢核,最後,取既有校舍之一跨構架作為示範例。
本研究參考外加RC構架補強校舍初步評估與設計,透過一棟實際校舍案例(後甲國中德育樓既有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證實外加RC構架補強不僅可提升結構物耐震能力,亦可使其他樓層一齊參與消能、改變原有結構系統不良破壞模式,未來應考慮應用於醫院以及其他公私有建物補強。
鑒於目前國內少有與高強度錨栓傳遞地震力之容量相關試驗,本研究設計五座RC構架試體,其中包含一座既有空構架試體與四座外加 RC 構架補強試體-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之 MATS 系統進行錨栓強度容量試驗,並設計一套配合實驗之鋼製夾具,與常見之植筋補強方式比較,提出另一補強連接工法。由試驗結果可得知使用外加 RC 構架進行補強,其試驗之側向載重、勁度以及韌性容量均能有效提升,驗證該補強方法確實能達到其對既有校舍補強之效果。
|
|
NCREE-2021-008 |
建築物耐震設計指南
從過去地震之震害調查,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員傷亡,肇因於建築結構之損壞及崩塌。因此,如果能確保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即可大幅降低地震之災害。「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乃建築結構耐震設計之依據,遵守規範,建築物之耐震能力即能達到一定的水準,由此可知規範之重要性。從歷次災害性地震中學習,再加上科技之發展,規範不斷修訂、更新,最新之版本為:內政部100.1.19台內營字第0990810250號令修正,自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生效,距今已十一年。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組織「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委員會」,由專家學者組成,就所提條文之修訂,討論其學理之合理性及實務之可行性,審查通過後,再送內政部營建署審議。截至2020年12月31日,12項條文修訂通過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審查,其中8項亦通過內政部營建署審議。經歷多項條文修訂,前後章節用詞遣字可能有不一致之處。此外,十一年後重新檢視當年的規範,各章節之間的條文格式、解說格式、圖表格式、參考文獻格式及專有名詞亦可能有出入。有鑑於此,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遂重整規範,納入12項條文修訂,統一條文、解說、圖表、符號及文獻之格式,提高其可讀性,供工程界參考。
|
|
NCREE-2020-00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TEASPA V4.0)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TEASPA V4.0)」(下簡稱本手冊)是以側推分析為基礎之非線性靜力分析方法,應用容量震譜法,求取結構物之耐震性能;延續TEASPA 3.1版,配合ETABS及SAP2000等結構分析軟體之功能,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為P-M非線性鉸,透過柱斷面軸力與彎矩互制關係,計算隨軸力變化柱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能反映出地震下柱軸力之實際行為;針對構件耐震行為之背骨模型,本手冊更新鋼筋混凝土柱、短柱、短梁、無開口RC牆、開口RC牆、及開口磚牆等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為方便工程師操作本手冊的非線性鉸參數計算,國震中心與中興社合作開發一套輔助程式之線上服務網頁,輔助工程師進行模型構件非線性鉸設定、結構系統之耐震性能計算;本線上服務網頁可提供工程師依個案條件,擇需要檢核的桿件,輸出選定構件之非線性鉸參數計算書,以便進行檢核。
在耐震補強技術方面,參考地震勘災經驗,山上區公有市場軟弱底層結構,於2016年美濃地震後底層完全倒塌;而南化區公有市場因於震前有設置臨時支撐,在2016年美濃地震後未倒塌,顯見這些臨時支撐具有抗倒塌效果。可見若能於底層增加補強構件,雖僅為階段性補強,但至少能達到防止倒塌的目標。因此本手冊除了更新詳細評估技術外,也新增數個補強工法,可供各類型建築進行完整補強之選項。然而,若建築物因工程技術以外之因素,無法執行完整補強,本手冊也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八章,提供耐震階段性補強工法之設計程序與技術,並分別以案例操作說明完整補強或階段性補強,提供予工程師進行補強設計之參考。
本手冊延續TEASPA 3.1版,適用範圍不再受六層以下建物之限制,可適用一般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惟使用者與工程師應負其專業責任。對於平面不規則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建築物,採本手冊介紹之方法配合高模態及扭矩之考慮,可提供具參考價值之分析結果。
|
|
NCREE-2018-015 |
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EASPA V3.1)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國震中心) 研發之「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 (推垮分析)」,已更名為「臺灣結構耐震評估側推分析法 (Taiwan Earthquake Assessment for Structures by Pushover Analysis)」簡稱 TEASPA,於 2018 年 8 月以前已發展至 V3.0 版,惟 V3.0(含) 以前版本均於柱構件兩端設置 M 非線性鉸,係以 (靜載重 +1/2 活載重) 作用下之單一軸壓力計算對應之 M 非線性鉸性質,並未考慮軸力變化對非線性絞性質之影響,因此建議適用六層樓以下建築物。隨著 ETABS 以及 SAP2000 等軟體功能逐步提升,國震中心於 2018 年度 5 月開始與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以下簡稱中興社) 合作,開發 TEASPA V3.1 版,將柱構件兩端改設置 PM 或 PMM 非線性鉸,依循柱斷面之軸力彎矩互制關係曲線,計算柱構件在各式軸力變化下之 P-M 非線性鉸參數。
為了比較 TEASPA V3.0 與 TEASPA V3.1 版之差異及合理性,國震中心及中興社分別採 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分析共 6 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低矮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小,用舊版 M 或 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不大,構件破壞模式差異也不大;中高型建築物的軸力變化較大,用舊版 M 或新版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作側推分析,結構耐震能力差異相對較大,且構件破壞模式差異較大,以升級後 TEASPA 3.1 版的 P-M/P-M-M 非線性鉸模型執行耐震評估更能合理反映構件的破壞強度與變位。ETABS 2016 及 SAP2000 V20 可提供 P-M 或 P-M-M 非線性鉸設定以執行側推分析,背骨曲線的彎矩強度及轉角變位皆可依側推過程軸力變化而變化,合理反映非線性鉸軸力變化對側推結果的影響。升級後 TEASPA 適用範圍應不再受六層樓以下之條件限制。本方法適用於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之平面規則建築物的耐震評估,可供建築師、相關專業技師及專業機構等應用於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工作時之參考使用,使用者仍應自負其專業責任。
|
|
NCREE-2016-015 |
2016建築物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講習會論文集
由921大地震建築物震損的經驗顯示,早期興建之建築物,常因設計地震力不足、結構立面平面配置不當、構件無法充分發揮韌性,以及施工品質不良等因素,使得此類型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堪慮。為確保國人的居住安全,並因應國內建築產業與營建技術發展所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既有建築物耐震評估、補強技術之研發,及新建建築物設計技術之開發。
內政部89年推動「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並於97年及103年進行部分修正,該方案實施至今已17 年餘,國震中心相關研究成果已落實於為數眾多之公有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工作;此外2016年美濃地震為繼1999年集集大地震以來傷亡最嚴重的地震,主因為單一建築物的倒塌,導致國人擔心居屋的耐震安全,因此政府準備全面推動老屋健檢工作,其中包含初步、詳細評估及補強設計;本論文集提供相關技術成果,可供工程師執業參考。
希冀經由這些論文集與工程先進交流,裨益國內工程界之技術發展,並以相關示範案例進行說明,提供工程專業人員使用,期望此論文集能提供工程師於建物耐震評估與補強時之參考。
|
|
NCREE-2015-012 |
鋼構造校舍結構耐震初步評估
現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已有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及磚、木構造建築,並無適用鋼構造建築之初步評估法。然而,在高中職及國中小校舍常見之體育館及活動中心以及少數教學教室仍可能是鋼構造建築,為使此類型校舍有一初步檢核之方法,本研究擬定一套鋼構造建築結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適用對象為低矮型簡易型鋼構造校舍。本方法並不適用於樓高二層樓以上或建築物總高度超過十五公尺之鋼構校舍,對於此類鋼構校舍,建議直接執行詳細評估以判斷其結構耐震能力。本研究共計完成十棟鋼構造校舍之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其評議結果可供主管機關作為執行後續作業之依據。
|
|
NCREE-2015-010 |
地震引起火災、海嘯及地層下陷、滑動、開裂或決口所致住宅建築物毀損之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全損評定鑑定基準建立
有鑑於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引發大規模火災,造成十萬多幢房屋全損,而2011年日本311東北地震除了大量建築物傾倒損毀外,更引發大規模海嘯及區域性大火而釀成巨災。可見地震災害不只結構損壞,常常伴隨火災、海嘯與決口及地層下陷等複合性災害,均造成為數不少的災害。因此,如何採用保險等措施來降低工程建設之損失或風險,並事先建立保險損害評定及鑑定基準,都是地震防災領域之重要課題。現行建築物全損評定及鑑定基準主要是針對建築物受震後,保險標的物主體結構損毀程度後進行判斷,至於地震引起火災、海嘯及地層下陷、滑動、開裂或決口所致住宅建築物毀損,尚無全損評定及鑑定基準,因此本研究將提出一套全損評定鑑定基準建立,可供地震引起的複合性災害導致建築物全損理賠評定之參考。
|
|
NCREE-2014-006 |
台灣典型街屋建築結構資料庫
根據歷年的地震勘災經驗顯示,台灣既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以街屋及校舍為損壞最嚴重的類型,以921地震為例,南投地區有近半數的街屋建築嚴重損毀或倒塌。當下一次強震來襲時,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有必要對國內既有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進行全面體檢,並對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築物實施補強。
為了研究既有街屋耐震能力的評估方法,必須掌握此類建築的結構特性。本研究針對五層樓以下鋼筋混凝土造或加強磚造的典型街屋建築結構進行大規模資料蒐集,主要目的為了解此類建築的結構特性,包括建築物的樓地板面積尺寸、常見的柱牆尺寸、樓層數等資料,並建立一個典型街屋建築結構資料庫,可作為後續開發評估方法、補強工法等研究的基礎。
|
|
NCREE-2013-031 |
臺灣中小學校舍結構耐震安全柱量比之研究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時有地震發生,而歷年災損報告均指出中小學校舍往往為強震下受損最為嚴重的建築群。深入了解校舍受損嚴重之原因,發現其多數呈一長排相連之樣式,此方向抵抗側力之牆量稀少,又柱設計常屬非韌性配筋,導致校舍受地震下之破壞模式常為一樓沿長向之短柱剪力破壞。
針對上述缺失,教育部於民國98年開始實施「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補強整建計畫」,並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技術與行政支援。本研究統計民國100年4月以前承攬者完成上傳之詳細評估資料,共4518棟校舍,藉由整理詳細評估資料庫的大量分析數據,篩選結構材料、系統與型式相近之老舊典型校舍,以統計迴歸直接找尋垂直構材量與校舍耐震性能之線性關係,以及探討樓層數等變因對耐震性能之影響。藉由統計研究,可定義校舍之安全柱量比,而柱量比係指一樓柱總斷面積和相對於二樓以上總樓地板面積之比值。在分析含磚牆構架校舍之後,亦可將磚牆斷面積轉換成相同抵抗剪力強度之等值柱量。最後本研究建議一快速保守之校舍耐震能力初步診斷公式,同時將建議之安全柱量比與相關文獻作驗證比較。
|
|
NCREE-2013-028 |
非線性側推分析方法應用於各式補強工法之研究
目前有許多學者專家對於結構物補強工法之評估均有不同看法,相對於評估結果也有所差異,本文選以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研發之TEASPA方法,結合目前各式補強方法進行個別介紹與探討。文中亦對擴柱、翼牆、鋼板包覆、鋼斜撐、外加構架等常用補強工法進行案例模擬,對於分析與實驗所得之基底剪力和屋頂位移關係曲線圖進行討論比較,所得結果可以比較不同補強工法提升結構物耐震能力之差異。
|
|
NCREE-2013-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三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此外,本手冊以三個附錄,分別介紹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之使用說明,及以某一案例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本中心於2008年出版技術手冊(報告編號:NCREE-08-023)後,陸續舉辦了多場講習會,並在講習會中收到許多寶貴意見與建議,於2009年更改部份內容,使此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教育部於2009年起提出「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持續投入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辦理校舍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作業,計畫執行期間蒙獲業界青睞採用本手冊所建議之評估方法,作為耐震評估與補強之實用工具。三年多來,本團隊陸續蒐集業界之經驗回饋,故本團隊為使耐震詳細評估方法更為合理並接近實際情形,並針對部份傳統補強工法之標準圖說及施工注意事項加以闡途,出版第三版之技術手冊,並針對此手冊所提評估方法之名稱,於第三版中予以更名。
|
|
NCREE-2013-030 |
臺灣中小學校舍耐震安全初步評估方法之研究與改進
臺灣位於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繁,國民中小學校舍之耐震能力普遍不足,強震下受損情況常頗為嚴重,為確保人命安全,必須對其進行補強工程,但考量校舍數量龐大且耐震能力不一,政府能用於補強之經費有限,需於補強前進行耐震評估,以識別出最需補強之校舍,發揮節省經費之功效。教育部於民國98年始實施「加速高中職及國中小老舊校舍補強整建計畫」,並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支援,整合全臺灣中小學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資料且建立完整之資料庫;截至民國102年3月共計6359棟校舍詳細評估資料及結果,資料內容相當龐大且詳盡。
本文以此國震中心之詳細評估資料庫為基礎,進行下列三項工作:(1)蒐集整合重要參數,篩選過濾出較合理之資料,並透過統計迴歸方式,建議適合於校舍結構之基本振動週期、校舍重量等重要參數;(2)審視既有之安全柱量比評估公式,透過迴歸分析改善柱量比與校舍耐震性能之關係;(3)建立校舍一樓總柱量、一樓面積與耐震性能之關係式,進而利用此關係式建立以一樓柱量為耐震指標之校舍耐震安全初步評估公式。此耐震指標經由校舍現地試驗相關文獻與921地震校舍實際震損資料之實算,並與詳細評估之結果比較,證實其對校舍耐震性能之評估具有合理之保守程度與鑑別度。
|
|
NCREE-2013-034 |
補強用鋼框架斜撐與既有RC構架之接合研究
在國內針對既存建築物的補強是非常重要,在傳統補強工法中,翼牆補強、RC剪力牆補強及擴柱補強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有許多空間及環境受限制的建築物較不適用傳統型工法,而以鋼框架斜撐補強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鋼框架斜撐補強工法在國內尚未有較明確的設計方式,其中鋼框架構架及混凝土構架之間的界面細節設計是個重要的課題。因此本研究針對界面細節中,探討化學錨栓的設計,規劃出4座補強試體及1座純構架。根據實驗之結果,構架柱底面之界面剪力摩擦破壞並無出現,應改為D區域剪力破壞進行設計。由於這次實驗當中,水泥砂漿之抗壓強度控管不當,導致強度過低,四座補強試體界面水泥砂漿最終都嚴重破壞剝落,尤以角落最為嚴重,因此在往後的設計中,須注意其界面細節的設計,改善界面水泥砂漿圍束的方式,並嚴格控管水泥砂漿之強度,使鋼框架斜撐能發展出理想之強度,而達到預期的補強效果。
|
|
NCREE-2013-006 |
中國四川420蘆山地震勘災報告
西元2013年04月20日當地時間08時02分47秒00時02分47秒(格林威治當地時間00時02分47秒,臺灣時間08時02分47秒),中國四川省雅安市發生大規模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CENC)公布資料,震央在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深度13公里,體波規模Ms則為7.0。震央位於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附近。中國官方稱該次地震為“四川省蘆山420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局所公布之資料顯示,統計至4月24日止共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蹤,11470人受傷;至5月12日止共發生8791次餘震。
地震發生後,中國西部抗震防災研究中心張慕聖主任與本中心張國鎮主任聯繫,組織一支地震勘災隊伍,於震後一周內進入災區勘查,蒐集第一手資料。本勘災團隊由中國西部抗震防災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潤泰集團以及本中心等專家學者組成,針對公有建築、民宅、橋梁、非結構設備及坡地等主題進行震害勘查。
|
|
NCREE-2011-012 |
校舍磚構造建築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法
現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方法僅適用於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並
不適用於純磚構造建築物,然國內仍然存在不少磚構造建築物,特別是古
蹟或歷史建築,更具有保存的價值。本研究針對磚構造建築物研擬一套初
步評估方法,考量磚牆面外、面內、形狀及現況等四大因素,作為快速評
估磚構造建築物耐震能力之核心。本研究挑選8 棟磚造校舍進行試評,其
結果顯示皆須進行詳評,可做為主管機關決策之依據。
|
|
NCREE-2010-001 |
2009年1219花蓮地震事件勘災報告
臺灣東部於民國98年12月19日下午9時02分於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ML6.9之地震,其震央位於北緯23.79度、東經121.66度,即花蓮市地震站南偏東方21.4公里;震源深度則為43.8公里。全臺皆可感受到明顯震動,最大震度為花蓮磯崎所測到之七級(PGA達540gal),而花蓮鹽寮及花蓮港震度也達六級。
地震發生後,「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立即自動啟動,進行第一階段的災損早期評估,因評估結果符合本中心地震災害應變作業手冊所規定震後「警戒階段」之動員條件,故隨即啟動本中心內部之震後應變程序,通知地震緊急應變作業小組各工作人員於原地動員,依據所屬任務編派完成各項指派工作;並啟動協力機制,商請花東地區的協力人員於12月20日前往鄰近震央且震度最大的花蓮磯崎地區進行初步勘災,儘早回報當地災損情形以供本中心進行災情研判。
本次應變除了緊急動員進行地震歷時與反應譜分析、綜整震源參數進行震後各階段之災情評估並啟動協力機制外,也於12月21日起陸續派遣本中心人員前往花蓮與台東地區,針對國中小學校舍、民宅等建築結構以及天花板與圖書室書架等非結構物與設施進行勘災,實際了解受災情況;其中以花蓮磯崎國小與台東三間國小之受損情形最為嚴重。
|
|
NCREE-2009-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第二版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研究成果及產官學界之意見,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七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及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最後,有三個附錄,分別介紹使用的側推分析軟體、耐震詳細評估輔助分析程式使用說明及以一校舍結構做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在民國97年出版08-023手冊後,陸陸續續舉辦了許多講習會,而在這些講習會中收到許多的意見與問題,故本手冊彙整了由這些講習會所提出的意見與問題,經過了討論後,做了一些更改,使此耐震詳細評估的方法更為合理且接近實際情形。
|
|
NCREE-2009-007 |
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配合行政院「振興經濟新方案—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教育部提出「加速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針對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校舍中有安全疑慮者,進行補強;或補強不敷成本效益者,進行整建。預計於四年內,大幅提升校舍之耐震能力,為下一次大地震之來臨,作好準備工作。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彙整多年來在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成果,編訂成冊,佐以範例闡述耐震評估及補強設計之流程,「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NCREE 08-023)。為使工程師認識並了解本中心研發之評估方法的理論架構,分別於2008年10月在台北、高雄及2009年1月在台中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講習會;為使工程師熟悉詳細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遂再於2008年11月高雄及2009年1月台北舉行「校舍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容量震譜法)實作講習會」,均獲得工程業界廣大迴響;另為使工程師熟悉補強設計與評估程序之操作,並作實機演練,特於2009年3月台北舉辦「校舍結構耐震補強設計實作講習會」。
本手冊提供擴柱補強、翼牆補強、剪力牆補強及複合柱補強等四種經濟有效且經試驗驗證可行之補強方法,供工程師參考。由於待補強之校舍數量龐大,補強工法必須經濟、有效。校舍經補強設計後,必須檢核其耐震能力,以符需求,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團隊開發出一套自動化輔助計算程式,供工程師參考,相關輔助計算程式可於網址http://school.ncree.org.tw/school 免費下載使用。
為使結構工程專業人員熟悉前揭四種補強方法之設計與分析,故將實作講習會之簡報整理成本報告,以提供工程師進行耐震補強設計時作為參考。
|
|
NCREE-2008-033 |
校舍建築RC擴柱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所呈獻的是經由校舍建築現地靜態單向側推試驗,得知利用RC(reinforced concrete)擴柱補強窗台柱後之成效,其中囊括補強設計與施工細則。由試驗結果顯示,在施工品管完善使得新、舊構材連結良好且力量傳遞連續的前提下,校舍之窗台柱經由RC擴柱補強能有效提升強度、韌性及能量消散量等耐震性能,並符合規範需求,且將原樣試體之剪力破壞模式改善為撓剪破壞,為國內中低樓層校舍結構補強中,一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隨後將試驗試體進行推垮分析及耐震評估,不但得到與試驗結果行為吻合之分析容量曲線,並且建立了一套合理、可靠的耐震評估方法。
|
|
NCREE-2008-034 |
校舍建築構架式鋼板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其耐震能力。而此補強方式是在原結構弱抗震能力之柱梁構架上包覆鋼板,即於校舍平行走廊方向之窗檯柱補強及左右橫梁補強,規劃補強理念是提高柱在平行走廊方向的抗剪能力,以及上下樓層鋼板之連續性。
經由靜態單向側推之現地試驗結果顯示,鋼板補強之校舍比未補強校舍的耐震能力,最大強度約提昇了110%,由1444kN提升至3054kN,而抗震消能提昇約2.20倍,顯示其強度與韌性皆明顯上升。此方法不僅施工容易,且不影響結構物之原尺寸及原有功能。於實驗後證明,更確認此補強方式可以提高抗剪能力,所以對於現今的老舊校舍,鋼板補強是一個不錯的補強方式。
此外,本文使用ETABS對於實驗校舍進行推垮分析與耐震評估,並與實驗曲線作比較,驗證本文所使用之分析方法的正確性。而經由分析結果的呈現,可顯示本文的分析方法對於模擬校舍建築物的強度與耐震行為,有非常好的可靠度。
|
|
NCREE-2008-038 |
典型校舍耐震補強設計與驗證
921地震後,國內規範對耐震標準的需求均大幅提高,尤其是中小學校舍等公共建築物,關係到學童的生命安全及提供震後之緊急避難場所,其耐震能力不容忽視。有鑑於此,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之全面普查實刻不容緩。針對耐震能力不足的既有校舍,本文提出三種補強方案,透過試驗來驗證其補強效果,並討論其使用性及經濟性。本文以台南市後甲國中德育樓為例,參考原始設計資料,製作三座二層三跨實尺寸試體。第一座試體先進行反覆載重試驗後,採用擴柱修復補強,是為震後補強,再進行試驗;第二、三座試體分別先對柱使用鋼板包覆補強及增設翼牆補強,是為震前補強,再分別進行耐震能力試驗。經試驗驗證,擴柱補強可增加韌性及強度;柱包覆鋼板補強對提高韌性需求最為直接;而翼牆補強則對抗剪強度最有貢獻。因而學校建築可以在安全性、使用性及經濟性的考量下,選擇最適當之補強方案。
|
|
NCREE-2008-032 |
校舍建築物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現地試驗與分析
本文探討校舍結構利用後拉式預力鋼棒補強之靜態單向推垮現地試驗與分析。試驗內容主要闡述校舍建物使用預力鋼棒補強工法之過程及說明試體製作、規劃之細節,針對試驗過程各階段之破壞情形、並以補強與原樣試驗試體之結果做耐震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得知,此預力鋼棒補強設計方法能夠有效傳遞預力,提高建物之抗側力能力,進而明顯提升建物之耐震能力與水準。本補強工法經現地試驗結果驗證為國內低樓層校舍建築補強之經濟有效的可行方案。
本文內容除了提及試驗結果與補強效益外,亦對預力鋼棒補強試體做非線性推垮分析求取容量曲線並進行耐震能力評估。
|
|
NCREE-2008-044 |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
雲林縣口湖國小校舍現地靜態推垮實驗,是國內第二次執行之建築物現地實驗,其與花蓮縣新城國中現地實驗之差別,首在以加載方式施加軸力,使柱構件之破壞,呈現出較接近柱之行為;其次是試體有標準構架、標準構架含RC翼強及標準構架含磚翼牆三種,便於比對觀察其行為;另外,口湖國小現地實驗採推垮方式進行,可獲得完整之推垮曲線。
雲林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在頂層位移達到達16.6mm時,總側向力約為0.98 ;在頂層位移達到28.5mm,總側向力 為2897kN,崩塌時總側向力為0.23 ,屋頂位移360.3mm;實驗結果顯示,變形主要集中於一樓,一樓具有全部之塑性變形,二樓大多為彈性變形,由側推載重位移曲線可知降伏平台段很短,整個線型與柱構件之剪力破壞模式較為相似。
比較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與新城國中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窗台柱在強度點後之行為主控整個側推曲線之趨勢。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之窗台柱承載之軸力0.11 ,為新程國中之窗台柱承載軸力(0.07 )之1.57倍,但窗台柱之破壞模式與新城國中窗台柱相同皆為撓剪破壞。新城國中柱之高寬比( )為7.83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為4.83,新城國中窗台柱明顯較口湖國小窗台柱細長並承受較低之軸力,因此韌性也較佳。故雖然二者皆屬撓剪破壞模式,但在強度點後新城國中側力位移曲線有明顯之平台行為,破壞點後勁度之衰減亦較遲緩,整體線型較接近撓曲破壞模式,而口湖國小標準構架試體由於窗台柱之軸力較大且高寬比較低,故試體之側力位移曲線則較接近剪力破壞模式。
口湖國小RC翼牆補強試體之最大強度2750kN(位移48.4mm),與標準構架試體之最大強度2119kN(位移56.4mm)相比較,後者位移減少8mm強度增加631kN(30%)。而含磚翼牆試體,比起標準構架試體約增加778kN(37%)之側力強度。實驗結果顯示兩種翼牆在提昇韌性之幫助上,均無顯著之效果。
觀察現地實驗中各構件之破壞序列,由其垂直傳力機制改變,可知當校舍結構在窗台柱斷裂後,其所無法承載之軸力,透過強力版梁之傳力媒介,將軸力傳至鄰近長柱(隔間牆邊柱),由隔間牆及其邊柱承載軸力繼續側移;當隔間牆邊柱喪失垂直承載能力時,整個建物皆壓在隔間牆上繼續側移,直至崩塌。
至目前為止,所執行之現地實驗,皆為靜態側推,其所獲得之推垮曲線,是否能充分反應地震之動態特性或應如何進行修正,實有待後續繼續執行擬動態實驗之研究以驗證之。
|
|
NCREE-2008-023 |
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歷來台灣地區發生的幾次強震中,校舍損毀情況相當嚴重,乃因國民中小學校舍多呈一排教室相連之方式,在預算逐年編列之情況下,未能作整體規劃,一排教室往往分期建造,垂直或水平增建,造成耐震的缺失,遂帶來耐震不足的後遺症。因此,針對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評估及補強,實乃當務之急。
本研究旨在彙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出版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供工程師參考,以促進校舍結構耐震能力提升工作之推動,期能在下一次地震來臨前,做好預先防範之措施。本手冊包含八章,分別介紹歷年地震下之校舍震害、設計地震與補強目標、建築物現況與檢測、耐震詳細評估、適用於低矮型校舍之耐震補強工法、耐震資料庫(耐震資訊網平台)及以一校舍結構作為示範例進行評估與補強說明,以提供工程師使用時參考。
|
|
NCREE-2008-008 |
花蓮縣新城國中校舍現地實驗-靜態單向側推
國內低矮型校舍建築在九二一地震中,受損嚴重,其耐震能力明顯堪憂。回顧國內對現有校舍結構耐震能力之實驗,僅有實驗室縮尺或足尺組件之實驗,但仍缺乏實體結構之測試數據。因此,若能對既有校舍進行現地側推試驗,其成果將可對耐震診斷之側推分析提供最直接之驗證。
校舍屬剪力型房屋,沿走廊方向(長向)為結構弱向。是故,現地實驗採沿長向進行推垮,反力端除利用剩餘教室建築結構外並架設鋼骨斜撐以支撐。實驗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與大漢技術學院合作,針對待拆除重建之教室建築,於寒假期間在花蓮縣新城國中進行,實驗從2005年1月20日開始至1月29日止。本文不含分析,其主要內容有現地側推實驗之測試佈置、實驗方法及側推曲線與破壞模式,其次為材料強度取樣實驗、門窗功能實驗及垂直承載實驗之成果。
|
|
NCREE-2008-004 |
桃園縣瑞埔國小校舍耐震性能現地試驗-標準構架試體擬動態與反覆側推試驗
2006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藉由桃園縣瑞埔國小既有老舊校舍,進行一系列的現地試驗,希冀提供工程師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時之重要參考,並解決既有中小學校舍之耐震評估與補強之需求。以往的現地試驗皆僅以單向側推方式模擬地震力,但未能適切考慮實際地震所引致反覆變位行為,故特以其中一座RC校舍構架試體,規劃擬動態試驗與反覆側推試驗以探究其對校舍耐震能力評估之影響。茲將試驗內容簡介如后:擬動態試驗-本試驗應為目前世界上首次在室外進行近似地震來臨時RC校舍結構受應反應之擬動態大型試驗,其中並建置網頁將試驗過程透過動畫、圖形及照片等將其即時展示。本試驗可作為單側向載重試驗之對照比較,以探究此兩種加載方式對結構受震反應之影響;靜態反覆側向載重試驗-本試驗亦為靜態單側向推垮試驗之對照組,透過反覆位移控制手法呈現結構耐震能力,兩組試驗結果比較後,實驗結果初步獲得不同載重施加方式所得之試體容量曲線及相關局部構件之耐震性能表現。本組試驗實可作為常見建物耐震評估方法應如何考慮反覆變位行為之重要參考。
|
|
NCREE-2007-058 |
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補強試體靜態單向側推現地試驗
中小學校舍耐震能力不足的現象,在九二一集集地震中得到證實,因此,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乃當務之急。傳統結構耐震補強方法常因耗費工期長、工程廢料多、工程費用高且施工時須拆除部份門窗,致使校舍之使用功能受到衝擊。有鑑於此,遂提出在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之構想進行補強,增設之複合柱分為前、後兩部分,配置8根主筋,並以橫向鋼筋於牆之前、後兩側夾住隔間磚牆,此工法具備省時、省工且對原有校舍功能之影響最低。
此補強工法已於國家地震工程中心進行實驗室實尺寸構架試驗並獲得良好驗證。本次現地試驗之目的係欲獲得既有校舍建築物經增設複合柱補強前與補強後受靜態單向側力之反應,故規劃兩座試體,分別為未補強之空構架標準試體與增設複合柱之補強試體,兩座試體皆為2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物且尺寸相近,經整理後單一樓層有2間教室,教室外單側有走廊,走廊外側無柱。實驗時,利用施力系統進行單向側推試驗。由本次現地實驗所得之頂層位移與基底剪力關係圖,可驗證隔間牆增設複合柱補強工法應用於本次試驗之校舍時,於強度方面提昇65%;另於0.8倍最大強度時,位移提昇32%,顯示其可行性與補強效益均佳。
|
|
NCREE-2007-050 |
消防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消防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甚至肩負震災緊急應變指揮中心或前進指揮所之責任,是以消防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消防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消防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消防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消防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10棟消防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兩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台北市一棟虛擬消防廳舍進行擴大柱斷面、增加翼牆及鋼板包覆三種耐震補強設計,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消防廳舍之耐震能力。
|
|
NCREE-2007-051 |
警政廳舍耐震評估與補強之研究
在地震災難發生時,各級政府之警政單位為第一線的救災機關,是以警政廳舍的耐震能力必須高於一般的建築物。隨著科技之進步及經驗之累積,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不斷更新,既有之警政廳舍係按照起造當時之規範來設計,從現今之角度觀之,既有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未必符合現行規範之要求。同時,為了爭取災害搶救之時效,發揮救災之功能,警政廳舍必須保持動線暢通無阻,其結構系統具有獨特性,可能導致某些耐震弱點。因此,警政廳舍除了考量其結構安全外,更要確保其救災機能。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乃台灣之宿命,建立警政廳舍耐震評估及補強之技術及其施行之策略,乃刻不容緩之課題。
本計畫針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完成結構特性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庫,確立初步評估方法,並對台北市6棟及南投縣6棟警政廳舍進行初步評估;建立基於推垮分析的詳細評估方法,並對兩棟虛擬警政廳舍進行詳細評估;確立符合功能設計原則的破壞地表加速度及樓層變位等指標,以量化指標作為補強成效評估之依據,並對一棟虛擬警政廳舍以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置換磚牆補強與增設開口鋼筋混凝土牆補強,並評估各式耐震補強後警政廳舍之耐震能力。
|
|